从非遗传承人到互联网主播:残疾人就业“花样百出”( 二 )

  与“紫薇”每日直播5小时的“动如脱兔”不同 , 史春杰每天要静静在位置上坐5-6小时 。 肢体残疾的她是一名京绣传人 , 已学习京绣长达十年 。 在展位前 , 她低头穿针引线 , 认真地完成眼前的一幅牡丹作品 。

  史春杰介绍 , 京绣又称宫绣 , 是一门古老的中国传统刺绣工艺 , 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这样一幅刺绣作品总要绣个两个月 , 手工刺绣就是‘慢工出细活’ 。 ”史春杰说 , “现在机器刺绣已经很发达 , 但是手工刺绣的细腻程度能达到普通棉线的十分之一 , 这是机器完全做不到的 。 ”

  “手工刺绣是有人的温度的 。 ”史春杰说 , “过去我也找过别的工作 , 总感觉不适合自己 。 但当摸到了针和线 , 我觉得自己又‘有用’了 , 我也在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 ”

  创造价值 , 是不少残疾人最大的心愿 。 除却自身努力 , 其中不乏就业平台为其创造的就业条件及搭建的爱心桥梁 。

  “如今很多企业不是不想招聘残疾人职工 , 而是很多岗位条件不匹配 。 我们致力于深入企业 , 在企业需求中尽可能挖掘与残疾人相符的选项 , 再牵线搭桥辅导残疾人就业 。 ”互联网+残疾人就业平台“宜生无忧”创始人孙金政说 , 多年来该平台已合作了4000余家企业 , 帮助万人次以上残疾人就业 。

  如何在自立自强中改变生活与命运 , 残疾人群体困惑过 , 更付出许多 。 在如今这个社会万花筒中 , “他们”也有了属于自己的那枚绚丽图案 。 (完)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