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苗族民谣与西方唱诗碰撞演绎“泥土天籁”
中新社昆明10月28日电 题:中国苗族民谣与西方唱诗碰撞演绎“泥土天籁”
作者 缪超
一段山民复调合唱的短视频近日在中国互联网上广为传播 , 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 , 被一群脚下有泥的苗族农民从容唱诵 , 令许多艺术家惊愕……
27日 , 采访人员驱车沿一条崎岖狭窄的山村公路爬升 , 穿过一片玉米地、越过一片樱桃林、驶过荷兰豆田……车开到“直喘粗气”时 , 抵达海拔2400米左右的云南昆明大平滩村 , 亲耳聆听苗族民谣与西方唱诗碰撞交融演绎的“泥土天籁” 。
随着一双十指粗糙、掌背黝黑的手灵动指挥 , 大平滩村阿卯嘟彩(苗语 , 意为“苗族儿女”)合唱团在钢琴伴奏下 , 先后演绎了苗族传统歌谣《真欢喜》《古老的情歌》、基督教《一年感恩歌》、主旋律歌曲《在灿烂阳光下》 。
他们歌唱时 , 声音位置、气息、口型、吐字、舌位……全处在最自然的状态 , 完美融合了民族唱法与美声四声部合唱 。 这种回荡在山谷、来自田间地头的纯净歌声 , 犹如天籁 。
阿卯嘟彩合唱团一位负责人王子先说 , “大平滩村全是苗族 , 合唱团共有80名队员 , 占村里人口的一半 , 从指挥、伴奏到歌手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 没参加过专业合唱训练 。 ”
大平滩并不平 , 仅是滇东北巍峨群山上的一小块平台 。 清朝末年 , 村里的苗族先人由贵州迁徙至此 。
彼时 , 西方基督教开始在云南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传播 , 这些地区主要居住有苗族、傈僳族、哈尼族等 。
“大平滩教堂建于上世纪30年代 , 基督教渐渐成为这个苗族村寨的主要信仰 。 ”大平滩教堂牧师张绍辉告诉采访人员 , “近百年来 , 基督教主要的传教形式唱诗班与苗族民谣碰撞交融 , 形成了上百首独特的歌曲 。 ”
大平滩教堂建立之时 , 村里就成立了合唱团 。 王子先说 , “我们是一支四声部合唱的团队 , 从专业的角度来讲 , 发声方法与美声、民族唱法有所区别 , 既属于美声又属于民族 , 歌曲通过祖祖辈辈口口相传 , 一直传承延续至今 。 ”
在枯燥的大山生活 , 苗族对唱歌情有独钟 。 “歌声可以对抗枯燥、缓解疲劳 , 田间地头到处能听到歌声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从前 , 没有电视和网络 , 村里的歌声要持续到晚上11点 。 ”
王子先说 , 合唱分声部 , 强调整体 , 需要合作 , “合唱也能够潜移默化地促进大平滩团结和谐 , 帮助村庄发展 。 ”
其实 , 像阿卯嘟彩合唱团这样 , 具有一定水准的苗族合唱团 , 在昆明北部深山 , 还有很多 。 早些年 , 他们藏在深山无人识 。 近些年 , 随着交通条件得到改善 , 阿卯嘟彩合唱团不断被邀请到城市中演出 。
在距离大平滩村20公里远的小水井村里 , 小水井苗族合唱团已蜚声中外 , 每年吸引美国、英国、新西兰、泰国、新加坡等国的学者、游客前来考察参观 。
这些由苗族农民组成的合唱团 , 脚下有泥 , 歌中有光 , 蕴含着文化潜力和市场潜力 。 (完)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