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和汉景帝在国策上都实行黄老之道 , 为何汉武帝却弃道尊儒?//----
"multi_version":false
西汉文帝和汉景帝两任皇帝在治国理政上 , 采取的核心思想是黄老治术 , 即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 而至汉武帝时 , 却弃道尊儒 , “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以儒家之术来治理国家 , 为何汉武帝要摒弃执行了高祖、吕后以及文、景二帝达四朝之久的“祖宗之法” , 而实行当时并不十分出名的儒家思想呢? 这是因为以下原因:\r\n
\r\n
时代不同 , 国家环境不同 , 国策随之调整\r\n
文帝、景帝的黄老之道治国思想其实是对汉高祖治国政策的延续 。 汉朝建立时 , 天下刚刚经过了多年的战乱 , 山河残破 , 民生贫困 , 《汉书·食货志》记载:\r\n
汉兴 , 接秦之弊 , 诸侯并起 , 民失作业 , 而大饥馑 。 凡米石五千 , 人相食 , 死者过半 。 \r\n
不仅仅是百姓生活艰难 , 就连刘邦出行也找不齐四匹同样毛色的马匹以作皇帝仪仗 。 这种情境下 , 当务之急就是稳定社会 , 发展农业 , 而黄老治术的治国理念是无为而治 , 轻徭薄赋 , 以无为而达到有为 , 这对于当时的汉朝来说正是十分符合社会现实的 , 故汉高祖采取与民休息 , 减轻农民赋税的政策 , 吕太后干政期间也延续了这一政策 , 后经文帝、景帝时期 , 实现了“文景之治” , 经济得以大大发展 , 民生得以恢复 , 国力强盛 。 \r\n
而到了武帝时期 , 基于当时社会情况与汉朝初期已经大大不同 , 为加强皇权统治 , 汉武帝在儒士董仲舒的建议下 , “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 , 将儒家学说作为汉王朝的正统思想 。 之所以以儒家思想作为统治的核心思想 , 正是因为儒家思想中的大一统和君臣伦理观念十分适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 \r\n
\r\n
汉武帝所谓的独尊儒术实际上是“外儒内法”的综合政策\r\n
实际上 , 汉武帝所谓“独尊儒术”并非以完全的儒家思想治国 , 而是以法家为内核 , 以儒家为外表 , 实行儒、法结合的政策 。 汉武帝一方面大力推行儒家思想教育 , 一方面又频频推出法令 , 削弱诸侯 , 收冶铁、煮盐、酿酒等权利为国有 , 以严苛刑罚治理社会 。 此所谓“刚柔并济”的治国理念 。 \r\n
外儒内法的政策并非汉武帝始 , 早在汉高祖刘邦时期 , 即实行了“德主刑辅”的政策 , 一方面实行教化 , 一方面实行刑罚 , 汉武帝只是在此先例上 , 将教化的内容确定为儒家思想 。 并且 , 此时的儒家思想并非后世所见到的儒家学说 , 而是掺杂了阴阳家学说等较为原始的儒家学说 。 \r\n
\r\n
汉武帝实行的“外儒内法”政策成为其后历代王朝的主要治国思想 , 这一思想有利于封建王朝统一朝野思想 , 加强中央集权 , 维护皇权统治 , 在客观上也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 其弊端是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 , 儒家思想被抬高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 , 对其它各家思想形成了排挤 , 不利于各种思想形态的发展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