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反击战,494团先败后胜,这才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 四 )

495团7连在向13号高地进攻时 , 因为敌人火力猛烈而且地形不利 , 战至14时45分 , 先后组织5次冲击未能得手 。 伤亡42人 , 连长和两名排长负伤 , 4排长牺牲 。 16时20分 , 该连奉命撤至12号高地调整组织 , 将全连编成6个战斗班 , 准备再次攻击 。 此时 , 营指挥所进至12号高地 , 营迫击炮分队向班头西南无名高地转移阵地 。 17时50分 , 营随伴炮兵对13号高地进行了10分钟的火力急袭 。 7连充分利用炮火袭击效果 , 组织轻重机枪直接掩护步兵冲击 , 在8连火力的支援下 , 于18时30分攻占了13号高地 , 歼敌86名 。

21时10分战斗结束 , 部队就地转入防御 。 并组织一部兵力在各高地附近地域清剿残敌 。 经过12小时10分钟激烈战斗 , 基本歼灭班庄地区守敌越军12团5营(欠2连) , 毙敌220名 , 伤敌35名 , 缴获各种枪84支(挺) , 掷弹筒6具 , 40火箭筒9具60迫击炮4门 , 各种枪弹20余吨 , 炮弹2196发 , 地雷100箱 , 其它军用物资一批 。 494团及加强分队伤135人 , 亡18人 , 胜利完成了打通浦寨至班庄通道的任务 , 保障了军主力进攻谅山的侧后安全 。

作战经验

494团第二次进攻班庄地区之敌 , 情况明了 , 计划周密 , 准备充分 , 整个战斗的进程 , 基本上是按照预定作战方案进行的 , 打得比较顺利 , 取得了在山岳丛林地这一特殊地形上 , 对越军这一特殊敌人作战的成功经验 , 体现了作为一支优秀的军队所必须具备的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 打一仗进一步的过硬素质 。

1 , 掌握准确情况 , 定下正确决心 。 牢牢吸取第一次失利的教训 , 根据侦察的结果和缴获的敌人兵力部署图 , 对敌情、地形进行了认真地分析研究 。 军、师首长亲自率领排以上干部到敌前沿进行反复的侦察 , 对敌人的具体部署 , 营、连指挥所的位置 , 工事构筑和火力点的分布等情况都掌握得比较清楚 。 使得决心部署符合实际情况 , 为取得战斗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

2 , 采取迂回包围战术 , 各个歼灭敌人 。 第二次进攻 , 集中了3倍于敌的兵力、7倍于敌的火炮(不含支援炮兵) , 形成绝对优势 , 采取南北夹击和迂回包围的部署 , 以主力指向敌人侧后 , 形成围攻 , 各个歼灭该敌 。 担任迂回任务的9连 , 以排为单位交替掩护 , 边打边前进 , 连续攻占7个高地 , 迂回至那龙 , 切断了敌人的退路 , 动摇了敌人防御 , 对战斗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 在攻打各个支撑点时 , 也是以集中兵力火力、分割包围、各个歼灭的战法 。 如7连第三次攻击6、7号高地时 , 以部分兵力正面牵制 , 主力向敌侧后迂回 , 形成围攻部署 , 尔后多路攻击、将敌割裂 , 各个歼灭 , 因而迅速攻占了6、7号高地 。

3 , 建立统一指挥 。 参加战斗的两个团的3营均由494团统一指挥 。 在战斗过程中 , 既能够及时地了解各分队战斗进展情况 , 掌握战场形势的变化 , 迅速地进行处置 , 实施不间断的指挥;也能够根据战斗发展的需要 , 及时协调各分队的行动形成合力 , 协调一致地打击敌人 。

4 , 周密组织协同 。 此战加强了步炮协同 , 师炮兵前观按照步兵的行动和要求 , 及时指挥炮兵给予支援 。 团营属迫击炮集中给营使用 , 82无坐力炮配属到连 , 密切了步炮协同 , 有效地支援了步兵战斗 。 495团7连在攻打13号高地时 , 开始时步炮协同不好 , 没有充分发挥炮兵的作用 , 以致5次攻击受挫 , 增大了伤亡 。 后来进一步组织了炮兵火力 , 掩护步兵冲击 , 一举攻占了13号高地 。

5 , 搞好通信保障 。 为了加强各级通信保障 , 采取了建立双套通信联络的办法 , 团对营除有两条有线联络外 , 还建立了两瓦专向和网路通信 。 师在549高地建立了两瓦转信台 , 以确保对495团3营的指挥 。 此外各连还配备了两部步谈机 , 使通信联络保持畅通 , 保障了指挥的不间断 。

此次战斗的不足之处在于 , 由于战斗分界线划分不当 , 接合部保障组织得不够严密 , 造成残敌漏网 。 战前组织战斗时规定 , 495团3营向南不过同(登)脱(浪)公路 , 494团3营向北不过河 , 结果那龙北侧无名高地没有兵力控制 , 致使残敌由此逃跑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