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脑卒中 医学界正探索干细胞疗法

  今年的10月29日是第14个世界卒中日 。 在我国因病死亡的人群中 , 每5人里就至少有1人死于脑卒中 。

  脑卒中 , 也称中风 , 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 今年的10月29日是第14个世界卒中日 。 各地均开展了系列宣传普及脑卒中防治的活动 。 这种凶险的疾病再次引起全社会的极大关注 。

  而就在不久前 , 一则干细胞治疗脑卒中最新进展的消息同样吸引眼球 。 美国Stemedica细胞技术有限公司完成了使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卒中的I/IIa期临床试验 , 该试验顺利达到主要终点 , 即治疗是安全的 , 同时达到所有次要终点 , 即受试者运动、神经功能持续改善12个月(仅评估至治疗后12个月) 。 该试验结果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HA/ASA)官方学术期刊之一《卒中》(Stroke)上 。

  “这个实验结果在干细胞技术治疗脑卒中领域是个非常重要的进展 , II期临床主要是验证安全性 , 只有在安全的基础上才能做下一步有效性的研究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教授刘丽萍告诉科技日报采访人员 。

  延长救治时间窗口 是脑卒中防治面临的最大难题

  在脑卒中患者中仅有30%—40%能够完全康复或轻微功能障碍 , 50%—70%会失明、失语、遗留肢体瘫痪等重度残疾 , 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生活负担 , 造成身心的巨大痛苦 。

  脑卒中是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 , 在世界各国均是主要的致死原因 。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则显示 , 脑卒中是造成我国减寿年数的第一位病因 。 2017年脑血管病占我国居民疾病死亡比例在农村人群为23.18%、城市人群为20.52% , 这意味着 , 在我国因病死亡的人群中 , 每5人里就至少有1人死于脑卒中 。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脑卒中的防治 。 通过紧密分级诊疗制度、各级医疗机构合作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开展卒中中心建设等措施 。 “我国脑卒中的救治水平有明显提高 , 死亡率有下降趋势 。 ”刘丽萍说 。

  刘丽萍表示 , 近年来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也发现了新的治疗方法 , 如血管内开通治疗、针对二级预防的药物及手术治疗等 。 “中国为脑血管病的治疗提供了很多新的方案及临床研究证据 , 但总体来说 , 脑卒中的防治依然面临很重的疾病负担 , 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 。 ”

  最大的困难来自脑卒中这种疾病的特点 , 即个体化差异大 , 对救治条件要求非常高 。 “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而言 , 实施静脉溶栓最好的时间窗口是4.5小时内 。 ”刘丽萍说 。

  如果错过了这个时间 , 大部分坏死的脑组织就无法挽救 , 就会导致病人遗留肢体、语言等功能障碍甚至严重残疾 。 病情比较严重的脑梗死甚至会导致死亡 。 遗憾的是 , 有数据显示 , 目前我国仅有不到1/3的脑卒中患者能够在最佳时间窗口到达医院进行急救处理 。

  目前 , 医学界专家在致力于用多种办法延长急性脑卒中的治疗时间窗口 。 “例如改进溶栓剂 , 用先进的影像学技术筛选 , 联合其他药物治疗 , 等等 。 ”刘丽萍说 , 但这些方法都在探索实践中 , “以前的联合治疗通常会采用联合神经保护剂 , 但目前在基础研究中证实是获益的神经保护治疗 , 并未能在临床研究中证实其有效性 。 究其原因 , 研究方案的设计、药物的作用靶点、副作用等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 ”

  近年来 , 像刘丽萍教授这样的临床医生开始关注有可能突破现有脑卒中治疗技术瓶颈的干细胞技术 。

  35项临床试验进行中 有可能突破现有治疗技术瓶颈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