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家教关系,需要的不是孩子“这面镜子”,而是家长“那本书”( 二 )

  
良好家教关系,需要的不是孩子“这面镜子”,而是家长“那本书”  
文章图片  
在家长做好孩子那本书的角色里 , 聪明的家长是随孩子的兴趣而变化内容 , 比如孩子对一件事磨叽时要给出多种选择:“你是想先听写、后背书呢?还是先写数学作业后拼读单词呢” , 不同的选择方向都代表着孩子当下阶段不同的心情及主见 , 通过“你选吧”的自由抉择是尊重、也是在培养孩子的主见能力 。   
2、把担心转换为-欣赏  
做好孩子手里“那本书”最怕的就是放心不下的担心 , 担心孩子在学校会被欺负 , 担心孩子背书包太重 , 担心孩子写不好作业、考不好分数 , 这些担心对于孩子而言只能是压力中的无奈 , 一个人包括孩子 , 他们不怕失败就怕没有人欣赏 , 做一个懂得欣赏孩子的父母 , 你会发现原来孩子并没有想象那么不堪 。   
良好家教关系,需要的不是孩子“这面镜子”,而是家长“那本书”  
文章图片  
11岁安安从小和奶奶相依为命 , 而68岁的奶奶平时都是卖菜和捡废品挣钱补贴家用 , 兰妈前些天把积攒已久的纸盒(大约40斤)送给奶奶的时候 , 懂事的安安还主动要求帮奶奶分担一部分纸盒的搬运 , 但心疼孙儿的奶奶只是象征地分了不起眼的小部分 。   
看着弱小的身板本来以为小安安会比较吃力 , 没想到像个“小大人”一样轻松把纸盒抗在肩上的模样帅极了 , 而随后奶奶一句“小看你了 , 安安真有出息” , 让瘦瘦的小家伙看起更活跃、卖力一些 , 路途中扛着纸盒还一路捡瓶子的举动更是一节有价值的教育课堂 。   
那一刻 , 我发现“孩子真的是欣赏出来的”  
3、把不满转换为-聊天  
如果问教育里最糟心的是什么?无非是对孩子做出的一些事情不满意 , 不满的负面情绪是非常可怕的 , 它会将缺点无限放大并且占据着我们每一个细胞 , 在期盼越高的情绪沸腾下最终都把负面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 。   
良好家教关系,需要的不是孩子“这面镜子”,而是家长“那本书”  
文章图片  
既然是要做好孩子手里的“那本书” , 那么面的情绪和孩子的不满时就要理性对待 ,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学会把不满转换为“聊天” , 捋清楚我们此刻是帮助孩子进步得更好 , 而不是让他们自责或厌倦于自己的某些行为 。   
如果我们不知道和孩子聊些什么可以借鉴以下几种情节话术:  
1)聊兴趣:“你在篮球、唱歌和打鼓方面很有天赋 , 你猜猜我最欣赏你的哪一种爱好?”  
2)聊目的:“你做这件事的目的很有趣 , 我很想参与其中 , 不知道阁下能否给个机会呀”  
3)聊计划:“我感觉我们计划的样子好像侦探和小偷 , 以后有这么好玩的事情可不要忘记了我哦”  
4)聊未来:“未来我想xx , 你的未来计划是什么呢?快来给爸爸妈妈扒一扒?”  
4、把期盼转换为-以身作则  
在教育孩子的漫漫长途里实际上父母逃脱不了的就是-期盼 , 对孩子的斥责、催促、鞭打乃至溺爱都是源自于“期盼中的爱” , 希望孩子更好、不希望孩子走自己走过的苦路 , 所以很多父母都会以自己的经验去为孩子排除困难 , 但孩子需要的不是排除万难的父母、而是陪伴下的潜移默化影响 。   
良好家教关系,需要的不是孩子“这面镜子”,而是家长“那本书”  
文章图片  
我们要知道 , 孩子的成长父母之地位无人可以取代 , 父母“这本书”的价值也是无法估量 , 凡事少说多影响比起一句句催促、责备要更有教育意义 , 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我们首先自检 , 告诉自己也询问孩子“这件事情爸爸妈妈之前是不是也做错了” , 在自检的聊天模式下我们可以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 , 也可以在自检的模式下影响孩子接受而不是逃避错误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