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观众不爱漫才?( 三 )

  

中国观众不爱漫才?
  
文章插图  
漫才组合昌叔和姜梓浩  
不过,也有观众向壹娱观察表示了对于拥有密集笑点的漫才形式的接受 。在他们看来,“好笑”是第一位 。不论是带有演员个人观点的表达,还是纯段子的搞笑;不论是脱口秀,还是漫才,想在当下这个快速、碎片化传播的时代,以及不少人看综艺就是需要娱乐性的情况下,有梗很重要 。  
如今,关于漫才与相声的区别、节目中漫才组合的梗好不好笑等问题依然是观众讨论的热点 。  
经由综艺节目,漫才在面对着越来越多的观众,有人入坑,也有人还不太买账 。漫才开始经历发展初期的阵痛 。  
初期阵痛:未成型的学习方法论、演员从哪来、线上线下融合不适不可否认,线上的不断曝光,线下垂直比赛的举行以及不少俱乐部安排的表演等,让漫才开始逐渐走入大众视线 。  
“以这两年为例,现在与几年前的演员数量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 。两年前可能只有几个人,现在已经有几十个人了,大概是这样子的 。其实人还是很少,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并投身这种艺术形式了 。”很早就关注到漫才并开始尝试漫才创作的植物油表示 。  
同时,她也告诉我们,现在基本上还没有专门独立的漫才演出,所以漫才一般还是在脱口秀大招牌下做演出 。但这两年,尤其是肉食动物上了《脱口秀大会》之后,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走到小剧场表示要看漫才演出 。这样的情况在两年前是不太会有的 。  
中国观众不爱漫才?
  
文章插图  
肉食动物线下表演  
由于漫才的形式和出梗方式等,让漫才带上了不小的“中二”色彩,也为其吸引了不少年轻受众 。“除了现有的脱口秀观众,我刷B站的时候会发现有一些不看脱口秀,但接触二次元比较多的用户对漫才表现出了比较大的兴趣,这让我感觉到我们值得去挖掘的观众群体还有很多 。”漫才组合成员之一的植物油表示 。  
线上的曝光开始或多或少作用于线下 。这或许与线上节目呈现出的效果和反馈不太一样 。  
“我觉得,首先漫才是一种年轻的舶来艺术,它肯定是有一些水土不服的 。”植物油分析道:“另外一点,就是漫才这种艺术形式是有一点沾线下光的 。因为它的节奏比较密,梗又比较浅,通常还是以双人表演为主,是比较能带动现场气氛的,这也导致漫才在线下可能比较吃香 。而线上节目与线下节目还是有点区别的,就是线上需要有些价值输出,这其实是漫才的一个弱点,漫才做价值输出会稍微困难一些 。”  
这也或多或少阻碍了漫才被更多人接受和大众化 。毕竟,在曝光数量有限的情况下,节目的效果也受到限制,就可能会阻止观众成为其受众,从某种程度也影响更多人尝试漫才 。  
同时,漫才又是一个有一定门槛和难度的喜剧形式,这也让漫才演员的数量增长不那么容易 。  
在受访的Lucy、团酱、植物油和熊二看来,漫才在国内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还没有成型的学习方法 。  
目前大部分演员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找一些日本成熟的漫才作品观看、学习,从而自己创作,然后在开放麦等场合不断地练习 。  
中国观众不爱漫才?
  
文章插图  
日本漫才大赛《M-1》  
其次,漫才组合找到一个合适的搭档也不是件易事 。  
要有适配度,在表演时双方都可以有舒服的状态,可以自然、生动地呈现给观众,还要有默契度、相似的喜剧审美等,这本身就是一件高要求且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成本的事情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