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孩子的平庸,是不是最恶毒的鸡汤?

电视剧《小欢喜》里面有一段对白:  
“中国人心里好像都暗怕着什么 , 那是什么?”  
“怕一种叫做平凡的东西 。 ”  
“怕自己平凡 , 更怕孩子和自己一样平凡 。 ”  
而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里的一句名言“我用尽了全力 , 过着平凡的一生 。 ”  
接受孩子的平庸,是不是最恶毒的鸡汤?  
文章图片  
则是揭露了大家都不愿意面对的残酷的生活真相 。   
但是 , 不管大家愿意不愿意接受 , 日本BBC的纪录片《人生七年》的真相也是:我们的孩子终将平凡 。   
纪录片中的13个孩子 , 历经28年 , 最后都无一例外地成为了普通人 。   
在这个纪录片当中 , “孩子承袭父母的事业”这一现象更为明显 。   
接受孩子的平庸,是不是最恶毒的鸡汤?  
文章图片  
陶艺师傅的孩子仍然在做陶艺 , 渔民的孩子仍然是渔民 。   
纪录片最终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不出意外 , 你的孩子终将平凡 , 终将沦为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 。   
其实日本版本的《人生七年》是受英国Apted导演的《人生七年》纪录片影响 。 不单日本 , 美国、南非都拍摄了自己国家的《人生七年》 。   
1964年5月5日 , 《人生七年》的第一集《7up》播出 。   
接受孩子的平庸,是不是最恶毒的鸡汤?  
文章图片  
而这一档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纪录片——《人生七年》(theupseries)2019年的时候仍在播出 。   
当时节目跟拍了14位7岁孩子 , 他们来自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 。 有有钱人家的孩子 , 也有穷人家的孩子 。   
导演MichaelApted每7年拍摄一次 , 记录下了这14个孩子从7岁到63岁的生活影像 。   
接受孩子的平庸,是不是最恶毒的鸡汤?  
文章图片  
并且在之后的纪录片中 , 他们孩子的成长片段也被拍了出来 , 而那几乎就是父母人生的一个轮回 。   
纪录片显示:  
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 , 依照7岁就计划好的轨迹 , 成为了律师 , 政客 , 创始人或者知名制片人 。   
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 , 大多没有读大学 , 要么在工厂 , 要么在工地 。 也有最终只能依靠政府救济为生 。   
在所有穷人孩子中 , 只有一个男孩依靠奖学金读完了私立寄宿学校 , 考取牛津大学 , 最后移民美国 , 成为大学教授 。   
其余的孩子 , 几乎都没有跳出父母所属的阶层 。   
扎心不 , 这就是在阶层固化的国家中真实发生的事情 。   
接受孩子的平庸,是不是最恶毒的鸡汤?  
文章图片  
也印证了我们的那句古话:龙生龙 , 凤生凤 , 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   
在我们中国 , 清华大学就发布过一条招生短片《从一到无穷大》 , 讲述了1949-2019年许多家庭的第一个大学生 。   
第一个大学生是知识改变命运的有力榜样 。   
但影片中同样提到 , 做“第一个人”意味着没人能给你建议 , 犯错的概率高 , 容错的资本少 。   
对普通家庭而言 , 因为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父母给出的建议 , 做读大学的“第一个人”很难 , 而且越来越难 。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 , 大部分父母对孩子的期待曲线 , 都是高开低走的 。   
接受孩子的平庸,是不是最恶毒的鸡汤?  
文章图片  
曾经网上流传了一个非常经典的段子!  
普通人要经历三个阶段:  
认识到父母的平庸  
认识到自己的平庸  
认识到子女的平庸  
要走到第三步 , 做家长的基本上都经过一番挣扎 。   
1、孩子是否平庸 , 都是比较出来的  
之前上海一位5岁的学霸神童曾红遍了整个育儿圈 。   
这位神童在2岁时开始受文学的熏陶 , 在5岁已经能吟诵古诗千首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