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清明节习俗起源2019 清明节习俗有哪些
【清明节|清明节习俗起源2019 清明节习俗有哪些】清明节的习俗由来以久,现如今清明节也是我国的法定节假日,也是非常重要的,有关于清明的习俗也一直在传递着,那么,清明节习俗有哪些呢?接下来小编就来说说。
文章图片
清明节的习俗起源
清明节传说:传说在春秋时期,有个晋国公子重耳流亡于国外,因为饥饿而昏迷过去,他身边的大臣介子推割下大腿肉,烤熟了喂给重耳,重耳才存活下来。十九年后,重耳登上晋国王座,想赏赐介子推,但介子推却带着老母亲隐居深山。重耳搜寻不到介子推,于是想放火烧山找出介子推,却不料把介子推烧死了。于是重耳十分后悔,便把那天定为寒食节。而寒食节与清明日期距离很近,便衍化成了现在的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 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 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认可,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习俗有哪些
有关清明节的习俗是非常多的,其中都包含了不少的深意,不过我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过清明节的习俗不尽相同,一般有以下习俗:
其一、祭拜先人。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这话的意思就是说,清明时节,人们上山扫墓,祭拜祖先。
文章图片
其二、插柳戴柳。柳枝既是春天的象征,“万条垂下绿丝绦”,也是驱鬼辟邪的利器,“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插柳戴柳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与文化符号,有的地方也兴种树。
文章图片
其三、远足踏青。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蛰伏了一个冬季的人们,终于可以趁着四月春光脱去棉服,与大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
文章图片
其四、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文章图片
其五、荡秋千。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 七月八月节日习俗 七夕节人们会干什么
- 你那里的习俗清明节要吃什么特色菜 清明节吃饺子吗
- 冬至过节的习俗|猜一猜冬至过节的习俗源于哪个朝代 蚂蚁庄园12月22日答案介绍
- 冬至过节|冬至过节的习俗源于哪个朝代 蚂蚁庄园12月22日答案
- 赏月习俗
- 威士忌的起源
- 洛丽塔裙子的起源
- 高尔夫的由来
- 和服的由来
- 炸鸡的由来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