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堂友 孙友田简介( 五 )


回忆当年的写诗,很多诗人的文学梦,最初都是从正洪街(今洪武路)市工人文化宫起飞,这里汇聚着众多诗人、作家的青春记忆,提起那段美好时光他们无不充满留恋之情,还可以想象当年这里曾经有过的高谈阔论和欢声笑语 。在青春的日子里,很多事随风而去,逐渐消失在成长的喧嚣之中,唯独工人文化宫却一直留存在他们的心底里 。无怪,王德安、郭浩们要在1974 年,他们当年成长的地方,举办全市诗歌培训班,让新一代诗歌作者也体验、享受这个摇篮的温馨 。
有一点需要提及,由于时代主体场景的变更,价值多元时代诗人们对诗歌功能的不同认识,诗人社会角色的个人化,以及由此导致的襟怀格局等因素,这批工人诗人的诗篇,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绝响 。
当年的这批工人诗人,健在的都已七十开外,步入人生的秋季 。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个境界既是行无羁绊的自由,更是心无一物的忘我 。他们或迷于瓷片,或钟情摄影,或仍操旧业……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老有所乐,“山景总须横侧看,晚晴也是艳阳天” 。
在这个繁华与喧嚣并至,多元与困惑共存的时代,文学依然在这批诗人群中是一项至高无上的事业 。他们执着地坚守着,不断发力,在执拗的坚守中闪烁光芒,在喧嚣与浮躁中坚守一个作家的责任与担当 。他们中的不少人也与时俱进,实现了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他们一如既往地关注现实,但思想更加深刻,构思和语言也变得现代 。他们对诗歌的前景依然看好,认为新诗持续发展下去,总会被读者认可,诗歌应该是中华民族的国粹 。不会因一时低俗、庸俗、媚俗的作品泛滥而障目、悲哀 。相信在实现“中国梦”、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会有诗歌创作的新高潮迭起,为这个时代讴歌颂扬 。
刊于《青春》2018年第11期

孙堂友 孙友田简介

文章插图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