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认为 , 比起作品的完整性和‘高大上’ , 科创项目是不是学生原创 , 有没有从实际生活出发的思考、观察和想法更重要 。 ”韩冬青介绍 , 为了避免学生科创作品变成侧重展示和呈现的“手工活” , 学校通过校内外合作 , 邀请专业的科技公司把学生的创意落地实现 。
“我们总是告诉学生 , 只要你敢想 , 就有人能帮你制造出来 。 关键是你有没有创新思维和想法 。 ”韩冬青说 。
科创比赛如何引领科创教育
随着越来越多的硕博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 , 韩冬青也注意到 , 存在个别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包装成学生作品参加比赛的现象 。
成人的科研成果“下沉”到中小学科创竞赛场 , 就出现了“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国家科研成果转身变为中学生科技竞赛作品”等乱象 。
“这些‘代工’和‘背书’现象 , 显然背离了青少年科创比赛的初衷 。 ”钟柏昌表示 , 青少年科创比赛最重要的是创意设计 , 而实现这些创意设计本身可能并不需要特别高深的知识和技术门槛 。 “青少年科创比赛应当旨在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 让青少年了解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变革 , 体验运用科技改善学习和生活的价值 , 提高学习和钻研科技的兴趣 。 ”
在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看来 , 面对“点子型”“突发奇想式”的青少年创新 , 科创比赛的作用应当是鼓励、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内在兴趣 , 从而能持续地深入下去 , “不应该对青少年科创作品有过高期望 , 也要避免功利化的比赛导向” 。
“比赛体现的评审取向和结果 , 不仅影响着人们对青少年科创教育的认识、评价 , 更牵动着千千万万参与其中的科创少年的‘科创梦’ 。 ”在韩冬青看来 , 科创比赛对科创教育具有很强的导向性 , 尤其要注意比赛的公平公正性 , 关注对青少年的影响 。
当下 , 一些家长和学校将争取青少年科创比赛名次作为科创教育的“成果” , 余胜泉表示 , 应该正确看待各类科创竞赛 , 比起选拔少数学生专注于各类比赛 , 学校更应该将科创教育纳入常规教学活动中 , 让每个学生都能接触到、体验到适宜的科创活动 , “不应把科创教育只作为学校品牌运营之道 , 追求比赛成绩的锦上添花” 。
《中国教育报》2021年11月02日第3版
作者:本报采访人员 梁丹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