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帮助学生创业 , 致力于把科研成果从实验室推向市场的李泽湘 , 在机器人领域闻名遐迩 , 以“导师+学生”的天使投资模式 , 成功投资孵化了大疆、李群自动化、云鲸等一系列高科技企业 。 几年前 , 李泽湘为了给创办的几家企业寻找新的发展腹地 , 他在以深圳科技园为圆心 , 周围一小时车程内的产业园区考察一遍后 , 选择了松山湖 。 2014年11月 , 李泽湘联合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原院长高秉强、长江商学院副院长甘洁等一众优秀创业导师联合发起了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 。
就这样 , 李泽湘把自己在香港科技大学创办的“3126”实验室 , 从香港带到了东莞松山湖 , 并成功孵化了一批机器人领域的创新企业 。 据悉 , 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已经成为全球硬件孵化成功率最高的基地 。 用李泽湘的话来说 , 在这里孵化的团队 , 基本上80%都能够走下去 , “这种成功率 , 尤其在硬件孵化领域 , 世界上很难再有第二个 。 ”
云鲸机器人联合创始人高寒也有这样的评价:“松山湖机器人产业水平应该是领先全国的 , 体现在细分领域全面、团队实力较强、研究领域比较前沿 , 真正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 。 ”
最强产业链
地处僻静、生态优美 , 自然也就没有都市生活中完善的配套和热闹 , 但这恰恰是科技创业者需要的创业环境 。 “我们就喜欢这种纯粹的环境 , 没有干扰 , 可以埋头专心做研发 。 ”魏基栋表示 。 而魏基栋所指的“纯粹” , 除了体现在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远离都市喧嚣之外 , 还体现在随着入驻的机器人企业越来越多 , 研发氛围越发浓厚 , 行业交流的机会也更多了 。
作为首批入驻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的企业 , 云鲸可谓见证了松山湖机器人产业的崛起 。 “我们刚到松山湖的时候 , 这个机器人基地还是空空的 , 我们办公的那一层楼 , 除了我们团队6个人 , 就没有其他人了 。 ”让高寒印象最为深刻的是 , 2016年时 , 往返公司和住宿地的公交车上座位也是空空的 , 但到了2017年 , 就需要赶早班车才有座位 , 到了2018年 , 早班车也没有座位了 , 再到2019年 , 这条线路的公交车上已拥挤不堪 。 “仅仅三年多时间 , 这个产业基地几乎被填满了 , 整个园区也热闹了许多 。 ”高寒说 。
机器人产业的创业者和企业能在松山湖聚集 , 李泽湘无疑是重要“推手” 。 “只要是和机器人相关的项目 , 能够说服李老师 , 就可以入驻基地 。 ”高寒告诉采访人员 。 在多位入驻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的创业者看来 , 李泽湘最看中的是创始人的创新能力和品质 , 因此 , 即便只有一个好想法 , 只要有创业的激情 , 都能成功被邀请入驻 。
李泽湘这种从零孵化的行为 , 背后却是一个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逻辑 。 “机器人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行业 , 有软件、硬件、设计等 , 需要多方面能力的人才 , 只有把各个环节上的人才吸引过来 , 才能产生人才聚集效应 , 才更利于产业发展 。 ”高寒说 。 而魏基栋表示 , 除了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 李泽湘还为创业者提供所需 , 包括:系统性的思维思考、产品的方法论、搭建供应链和产业界人脉资源、把框架搭建好进行快速试错 。 而这些对创业者来说 , 几乎和资金同等重要 。
如果说李泽湘是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崛起的“灵魂” , 那东莞的产业配套环境和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则是“躯干” , 实实在在地帮助科技成果落地、走向市场 。 “政府当时给了我们场地补贴和住房补贴 , 我们有需要的时候 , 政府的人甚至还陪着我们一起去跑 , 还为我们对接了相关的供应商 。 ”高寒表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