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 , 该项目如今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7件 , 获软件著作权登记5项 , 制定团体标准1项 , 发表论文46篇(SCI/EI 33 篇) 。
罗锡文院士介绍无人农场情况
在应用推广和经济社会效益方面 , 该项目也收益颇多 。 项目成果已形成系列产品 , 包括自动导航作业的旋耕机、播种机、插秧机、喷雾机和收获机;2017年至2019年装机2272台 , 新增产值8316.97万元 , 利税2927.83万元 。 目前已在新疆等10省市推广应用 , 2017年至2019年累计应用面积871.5万亩 , 节本增收10.79亿元 , 经济效益显著 。
“对行精度2-3cm , 提高了作业质量 , 也就提高了作物产量 。 ”罗锡文向采访人员解释 , 因为自动导航的插秧机路线走得直 , 作物的行间通风透气采光好 , 作物长得好从而提高了产量2%-3% 。 另外 , 也提高土地利用率0.5%-1% , 减少肥料和农药用量5%-10% 。
值得一提的是 , “过去农民是不可能24小时作业的” , 但现在自动导航农机却可以24小时不间断作业 , 提高农机利用率 。
南都专访
南都:请介绍一下无人农场这个新兴概念 。
罗锡文:无人农场是智慧农业的一种生产方式 , 是实现智慧农业的一种途径 。 无人农场应有五个功能 , 分别是耕种管收生产环节全覆盖、机库田间转移作业全自动、自动避障异况停车保安全、作物生产过程实时全监控、智能决策精准作业全无人;它依托生物技术、智能农机和信息技术三大技术支持 , 具有智能感知、自动导航、精准作业、智能管理四个功能 。 推广无人农场应有较好的基础条件 , 地块较大 , 机耕道和灌排设施较好 , 卫星信号和网络信号好 。
南都:现阶段无人农场的效率和推广如何?
罗锡文:效率方面 , 比如耕作环节 , 过去一个人、一头牛、一天最多能耕作2亩地 , 现在一天大概50-60亩;插秧环节方面 , 过去一个人一天最多能插1亩地 , 现在一台乘坐式高速插秧机一天能插50~60亩 。
推广方面 , 现在主要还是试验示范阶段 , 距离大面积推广还需要一段时间 , 这取决于生产商是否有这个迫切需求 。 比如农场老板有大面积的耕种地块 , 请不起人来耕作 , 那就请机器回来让工人开 , 请不到人开机器了就用无人机器 , 它必然是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
南都:现阶段无人农场是否可以完全远程操控全流程?
罗锡文:目前还不行 。 无人农场的三个阶段是 , 第一有人控制 , 第二初步减少人工介入 , 第三环境介入 。
南都:现如今我们的农机技术还有哪些完善和改进的空间?未来的发展方向又是怎样?
罗锡文: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机装备制造水平有待提高 。 据调查 , 2019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70.2% ,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早已实现全面机械化 。
此外 , 产品可靠性需要提升 。 20世纪80年代意大利一家公司的拖拉机平均故障间隔时间指标是350小时 , 我国某大型农机企业的拖拉机平均故障间隔时间指标在2017年才达到330小时;发达国家农机动力机械与作业机具之比为1:3-1:6 , 而我国平均只有1:1.6 。 这说明了我们的农机作业效率和综合利用率不高 。
【重磅!华农罗锡文院士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所以说 , 基础研究很重要 , 需要加大基础研究的力度 。
【人物介绍】
罗锡文 , 华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科带头人 。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机械化工程专家 , 现任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导 , 南方农业机械与装备关键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 兼任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名誉理事长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 。 长期从事水稻生产机械化和农业机械与装备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 。 首创同步开沟起垄施肥水稻精量穴播技术体系,创新研制成功水稻精量穴播机和水田激光平地机;突破了农业机械导航与自动作业系统关键技术 , 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无人驾驶拖拉机、水稻种植机械和棉花播种机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