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 , 上海印发了《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若干意见》) , 提出到2025年 , 承接国家重大基础科学研究任务和解决产业目标导向科学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 , 取得一批面向前沿优势领域的重大原创性成果 , 建设一批重大基础科学研究基地和设施等 。
值得关注的是 , 在优化基础研究布局方面 , 《若干意见》提出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区” , 率先在全国选择基础研究优势突出的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 , 面向重点领域和重点团队 , 给予长期、稳定和集中支持 。 赋予“基础研究特区”充分科研自主权 , 支持机构自由选题、自行组织、自主使用经费 , 在科研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机制上给予充分改革探索空间 。
中青年科学家涌现
从2020年度上海获奖情况的人才队伍看 , 科研团队老中青相结合 , 中青年科学家逐步挑起大梁 , 既传承科学精神 , 又彰显创新活力 。
上海22项牵头完成的通用项目中 , 第一完成人年龄小于45岁的有3位 , 比如 ,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奖项目——“不可压流体方程组的非线性内蕴结构”成果第一完成人复旦大学雷震教授 , 42岁;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获奖项目——“高曲率液面静电纺非织造材料宏量制备关键技术与产业化”成果第一完成人东华大学教授覃小红 , 43岁 , 占比13.64%;介于46~55岁之间的有9位 , 占比40.91%;56~65岁有10位 , 占比45.45% 。 此外 , 女性科学家牵头4项 。 其中自然科学奖1项;技术发明奖2项;科技进步奖1项 。
上海在优化科研体系的同时 , 不断为科研人才松绑 。 此前印发的《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中第六部分 , 就是优化科技创新人才体系 ,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时隔18年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上海做了什么】例如 , 打造基础前沿科技创新团队、强化重点产业领域科技人才支撑等 。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石谦告诉第一财经采访人员 , 《规划》中关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内容比“十三五”规划篇幅大幅度增加 , 而且关于人才的内容是非常成体系的 , 从不同层级来看 , 最顶端的是世界一流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 , 第二个是青年科技创新人才 , 第三个是基础研究(人才) 。
“前端有基础研究 , 中端有产业人才 , 后端有科技创业人才 , 还有为科技人才服务的人才 , 形成一个链 。 ”石谦说 , 这次推进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是引育并举 , 除了布局引进人才外 , 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培养一大批科创人才 , 所以把育作为重点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