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工业政务云、B端落地 汤道生谈腾讯CSIG三年变化( 二 )


虽然内部筹备多年 , 但直到2015年 , 汤道生才正式将腾讯云带出亮相;2018年CSIG成立 , 成立云启产业生态平台、推出腾讯SaaS生态“千帆计划” , 云计算与产业互联网在腾讯生态中才终于进入头部阵列 。
此前 , 阿里云发布ARM服务器芯片 , 行业关于“腾讯做不做芯片”的讨论逐渐热烈 。 11月3日 , 腾讯首次披露芯片进展 , 发布AI推理芯片“紫霄”、视频转码芯片“沧海”、智能网卡芯片“玄灵”三款芯片产品 , 以及云原生操作系统“遨驰” 。
谈到芯片研发 , 汤道生表示腾讯在芯片方面的投入是需求驱动 , 基于自身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 , 或出于降低成本与提高基础设施效能的目的 , 腾讯会更清楚做芯片背后的理由是什么 , 为什么要这么做 , 进而指引团队在芯片方面进行投入 。
以AI芯片为例 , 汤道生表示 , 腾讯的各种服务——不论是TO B 还是TO C , 都会涉及到人工智能算法的使用 , AI服务的规模是固定的 , 如何通过自研芯片来降低能耗 , 优化成本 , 是推动腾讯在该领域不断投入的动力 。
再以音视频使用场景为例 , 汤道生称 , 其作为一项底层技术 , 作为人与人沟通的交互模式 , 在腾讯业务中的很多场景与产品中被应用 , 也被客户用来满足医疗、教育、直播等需求 , 成为重要的消耗计算资源的地方 。 因此 , 腾讯在音视频的编码技术、硬件芯片相应做了大量投入 , 以求达到软硬一体 , 更高效地去支持音视频编解码 。
另以腾讯自研星星海服务器为例 , 其基于云服务平台与多核芯片打造、符合云应用场景需求 。 汤道生称 , 未来虚拟网络非常消耗计算资源 , 腾讯考虑的是如何将基础设施以更低的能耗构建符合未来的结构 , 除了自研芯片研发 , 腾讯也与芯片厂商进行紧密合作 。 “腾讯自研服务器需要芯片厂商 , 腾讯方面提需求 , 芯片厂商基于场景、在达到一定规模后投入支持 。 ”汤道生表示 。
此前腾讯投资了云端AI芯片企业燧原科技 , 目前燧原科技已发布第二代AI芯片 , 预计今年底量产 。 另外 , 腾讯在2020年成立了专注芯片研发的蓬莱实验室 , 旨在实现芯片端到端设计、验证全覆盖 。

芯片、工业政务云、B端落地 汤道生谈腾讯CSIG三年变化

文章图片
图2/2

腾讯云落地哪些客户了?
【芯片、工业政务云、B端落地 汤道生谈腾讯CSIG三年变化】由腾讯研究院撰写的《2021云上智能白皮书》显示 , 2020年一季度到2021年一季度 , 中国用云量指数增长57%、赋智量指数增长93% , 赋智量增速明显高于用云量 。 在行业上云的基础上 , 智能化进一步成为新的需求增长点 , 云智融合的趋势日益凸显 。
自2016年人工智能产业再次火热以来 , 人工智能在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 特别是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特定任务领域取得明显成绩 。
虽然基础技术和理论上的突破仍需时日 , 但依托现有技术积累 , 人工智能已经在经济社会应用中展现出巨大的影响力 。 很多AI企业初期都致力于某一项技术的单点突破 , 如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语义理解等 。
以疫情期间为例 , 汤道生表示 , 腾讯推出很多SaaS产品——包括腾讯会议、企业邮箱、腾讯文档等 。 目前腾讯会议用户数接近2亿 。 过去一年 , 用户参会次数超过40亿 。 今年腾讯会议进一步与腾讯文档、企业微信等应用深度协同 。
自有生态之外 , 外部TO B企业是更为重要的客户群体 , 以“果链”企业富驰高科为例 , 目前腾讯优图AI实验室与富驰高科合作 , 利用视觉计算与人工智能技术 , 通过工业质检一体机替代肉眼识别 。 上海富驰高科是一家金属粉末注射成型(MIM)产品专业制造商 , 其工艺可以制作结构复杂、表面精度很高的小型精密零部件 , 在汽车、消费电子等高科技领域大受欢迎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