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北大后 , 先前的担心变得没必要了 。 我们县里有一家人开始无私资助我 。 同时 , 班主任也了解到我的情况 , 常常帮助我 。 因为学校里有各种资助 , 还有各种奖学金 , 我的经济状况开始好转 。 大一开始 , 根据成绩以及家庭状况 , 我就获得了奔驰奖学金 , 连续四年 。 (也是在大一寒假 , 我家才通了电 , 尽管我们村很早就通了电;以前 , 我一直在油灯下看书 。 )
大四时 , 我一方面申请了贷款 , 另一方面又非常荣幸的获得了国家一等奖学金 。 2003年 , 我获得免试上本系研究生的机会 。 非常感谢我的导师孙尚扬教授的帮助 , 2005年 , 我又由硕士研究生转为博士研究生 。 2006年 , 在孙师无私的帮助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卢龙光教授的支持下 , 我获得北大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的资格 。 从2006年到2008年期间 , 我在香港生活、学习 。
直到今天 , 除去在香港的两年 , 我在北大整整生活了8年 。 期间 , 欢乐多于泪水 , 幸福多于痛苦 。 但是 , 一想到家里的情况 , 忍不住还很痛苦 。 尤其是想到自己还没有能力让母亲安享晚年 , 心中甚是愧疚 。
不少自媒体在转发这篇后记时点评:“其在底层社会所经历的种种人性之恶和苦难中的点滴温暖 , 曾经让许多与他有相似命运的莘莘学子产生过强烈的共鸣 。 他的论文获得了2011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 但比论文本身更震撼的 , 是这篇在博士生圈子里面流传甚广的后记 。 ”
文章也感动了不少网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公开资料显示 , 肖清和 , 男 , 1980年5月出生 , 2003年9月师从北京大学孙尚扬教授 , 于2009年7月获博士学位 , 目前担任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 。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末清初天主教史、宗教哲学等 。 肖清和曾赴香港中文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等学术机构参加学术研讨会与学术工作坊 。
肖清和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多项 , 著有《20世纪宗教观研究》(合著)、《〈铎书〉校注》(合校)等 , 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书评、译文三十余篇 , 论文曾被《光明日报》以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 曾获上海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这篇引起舆论关注的博士论文后记来自其论文《“天会”与“吾党”:明末清初天主教徒群体之形成与交往研究(1580-1722) 》 , 作者讲述了自己本是一位放牛娃 , 从安徽潜山一个小山村出发 , 最后考入北大 。
文章图片
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曹锐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