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隐私政策 优化“弹窗” 个保法落地这些成为新常态( 三 )


何延哲认为 , 与合规有关的“弹窗”可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与个人信息保护有直接关联的弹窗 , 包括首次开启或注册账号时的隐私政策 , 隐私政策更新时 , 权限申请前告知目的弹窗 , 刷脸、指纹等功能开通 , 嵌入的第三方SDK等超过15个场景;第二类是其他可能弹窗的场景 , 包括访问网站类型、广告或活动弹窗、青少年模式、个人操作业务时的提醒等数个场景 。
而除了以上“弹窗”外 , 还存在拒绝后App再次询问的场景(如权限) 。
何延哲举例称 , 以用户平均安装了30个App为例 , 假如都做了更新且都会在1个月内使用 , 按照第一类“弹窗”出现60次 , 第二类“弹窗”出现20次 , 当月30天来计算 , 则一个月“弹窗”出现2400次 。
也就是说 , 用户在将来的1个月内 , 保守估计有上千个“弹窗”要点击 。
何延哲告诉第一财经 , “弹窗”不断出现的背后 , 是信息处理者与用户不断博弈的结果 , 而之所以需要博弈 , 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平衡点 。 在此过程中 , 信息处理者或可通过减少低价值的“弹窗”、进一步给用户“隐私偏好”的选择权和对“弹窗”适度合并等方式 , 进行优化 。
为避免用户在开启App时 , 同一时间弹出太多“弹窗” , 并满足个人信息收集的必要性原则 , 杨婕建议 , 权限申请应在App某项业务功能必须启动该权限时 , 再进行动态申请;对于用户不同意开启的权限 , 不得频繁弹出“弹窗”要求用户同意 。
但正是由于用户体验感会受到“弹窗”增多的影响 , 在熊定中看来 , 面对越来越多的“弹窗” , 感到“闹心”的反而该是相关的信息处理者 。
“事实上 , 弹窗多不是企业追求的 , 弹窗少才是 。 由于更多的弹窗往往伴随着更高的用户流失率 , 所以 , 以合规为目的的‘弹窗’大多是企业为了履行法定的义务而不得已为之的做法 。 ”熊定中称 。
熊定中表示 , 在用户看来越来越多的“弹窗” , 已经是信息处理者优化后最为精简的内容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