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又到星光闪耀时( 二 )


六十多年前 , 中国的核能领域还是一片空白 。 王大中就是那个年代清华大学第一批反应堆专业的学生 。
1960年 , 中国的核能发展基本为零 , 那时刚刚毕业留校的王大中接到一个重要任务 , 参与设计和建设中国的第一座屏蔽试验反应堆 。
当时 , 由清华大学师生组成的整个研究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23岁半 , 叫这样一群从未见过反应堆的年轻人来设计建设一个核反应堆 , 摆在他们面前的无疑是一座大山 。
没有可借鉴的经验 , 没有先进设备 , 一切都要靠这群年轻人自己摸索 。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的一角 , 展台上几台手摇计算机 , 见证了那段艰苦岁月 。 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 , 王大中与团队一起经过了6年的奋斗 , 设计建造起了新中国第一座屏蔽试验反应堆 , 开创了我国原子能事业的春天 。
正当王大中全身心投入到核反应堆技术研究的时候 , 国际上却出现了重大的核事故 。 这些事故让王大中意识到 , “安全性”是核能发展的生命线 。
要掌握最高标准、最安全的技术 , 这是王大中及其团队始终坚持的目标 。 瞄准反应堆安全这一个方向 , 王大中在先进核能技术的研发领域耕耘数十年 , 主持研究、设计、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5兆瓦壳实一体化低温核供热堆和世界上第一座具有固有安全特征的10兆瓦模块式高温气冷实验反应堆 。
作为一个科学家 , 王大中一直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 。 他紧紧瞄准国际先进核能技术前沿 , 他做出了研究方向的战略性选择 , 明确了未来三十年的技术发展路线 。
王大中说战略的眼光往往源自于长期的积累和深入的思考 , 也来自于集体的智慧 , 科研目标要跳起来摘果子 , 设法使自己跳得高一些 , 也要够得着 , 把勇于创新与务实求真做到了完美结合 。
现在 , 我国以固有安全为主要特征的先进核能技术研究正在沿着王大中和同事们曾经设计规划的目标 , 从无到有走到了领跑世界的前沿 。 王大中和一代又一代的核能工作者 , 用他们的青春和汗水为我国的核能事业带来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 。
焦点访谈:又到星光闪耀时
文章图片

【焦点访谈:又到星光闪耀时】从两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者的故事里 , 我们感受到了爱国、创新、奉献和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 看到了他们身上科学家精神迸发出的力量 。 这次大会除了节目中提到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还评选出了264个项目 , 另外8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 , 分别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 我们要向所有获奖的项目、组织和个人表示祝贺 。 经过多年发展 , 科技奖励已经成为我国人才政策、科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乃至全民族奋斗不息、创新不止 , 取得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