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丙诺啡

文章图片
图3/10
丁丙诺啡(Buprenorphine)3D分子结构
丁丙诺啡是一种新型药物 , 属于阿片类受体拮抗剂 , 可以显著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症状 。 阿片系统在人体中可调节5-羟色胺的活性 , 可能在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 科学家推测内源性阿片类物质的功能缺陷与抑郁症的发病有关 。 卡普(Karp)等人证明小剂量丁丙诺啡治疗一周即可改善抑郁症状 , 并且疗效持久 。 也有人提出 , 丁丙诺啡可能具有长期的抗忧郁作用 , 临床试验显示即使在试验第6周停药 , 仍能持续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 。 纳入13个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 , 小剂量丁丙诺啡单独给药或联合阿片拮抗剂均可显著减少抑郁症状 , 说明这可能是一种安全的且耐受性良好的治疗方案 。 此外 , 科学家还发现丁丙诺啡具有抗炎作用 , 因此值得对其进行更多的研究 。
单胺类调节剂
1 。鲁拉西酮(Lurasidone)

文章图片
图4/10
鲁拉西酮分子的球棒模型
鲁拉西酮是一种多巴胺D2受体强效拮抗剂 , 属于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 鲁拉西酮能够增加前额叶皮层中的多巴胺活性 , 因此它还起到辅助抗抑郁的作用 。 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苏佩斯(Suppes)教授主导的三期临床试验中 , 有躁狂症状的重度抑郁症患者被随机分配到接受为期6周的20-60毫克盐酸鲁拉西酮的治疗组和安慰剂组 。 结果显示 , 与安慰剂组相比 , 盐酸鲁拉西酮显著改善了患者的抑郁症状 , 缓解了病情 。 接受盐酸鲁拉西酮治疗的患者 , 他们的体重和代谢参数变化小 , 其出现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和嗜睡 。 而在评估多巴胺能类药物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荟萃分析中 , 研究人员共纳入9项随机对照试验(总计1716名患者) , 结果发现大部分多巴胺能药物对双相障碍的临床疗效较好 , 且没有显著的运动或认知方面副作用 。
鲁拉西酮可降低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前扣带皮层信号的负反馈 , 还可增加与奖励相关的伏隔核信号 。 急性剂量的鲁拉西酮能改变基线额纹状体的活动 , 从而降低前扣带皮层的惩罚相关活动 。 这为多巴胺能调节剂对抑郁症相关脑回路的积极调整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
此外 , 雷森(Raison)等人的一项研究表明 , 双相抑郁患者对鲁拉西酮的抗抑郁反应增强 , 伴随着C反应蛋白水平增加 。 后者是一种炎症性生物标志物 。 这表明鲁拉西酮可能也与炎症有关 。
2 。依匹哌唑(Brexpiprazole)

文章图片
图5/10
依匹哌唑分子结构
依匹哌唑于2015年由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批准上市 , 用于治疗成人精神分裂症和重度抑郁症的辅助治疗 。 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 可能是通过作为5-羟色胺1A受体和多巴胺D2受体的部分激动剂起作用 。
临床前数据显示 , 在炎症模型中 , 依匹哌唑联合氟西汀起到快速抗抑郁作用 。 并且 , 前额叶皮层、齿状回等部位中的相关信号传导和树突棘密度也有所改善 。 有趣的是 , 依匹哌唑单药治疗并未显示出抗抑郁效果 。 这些结果表明 , 对于伴有炎症的抑郁症患者 , 这种辅助疗法可以产生快速的抗抑郁作用 。
许多临床研究表明 , 依匹哌唑作为抗抑郁药物的辅助治疗有效 。 例如 , 对于标准抗抑郁药物单药治疗无效的患者 , 每日3毫克的依匹哌唑辅助治疗可以有效地减轻焦虑等抑郁症状 。 这些研究说明 , 对于抗抑郁药物治疗无反应的患者 , 抗精神病药物辅助抗抑郁药物可能是一种安全且耐受性良好的替代方案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