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核研院副院长石磊是王大中的学生 , 他表示 , “我来到核研院攻读博士学位时 , 对核工程几乎一无所知 , 王老师的一席话让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 他说 ,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科研人员 , 必须掌握多学科的知识 , 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 , 还要有丰富的工程设计经验 , 不能纸上谈兵 。 这些都需要沉下心去 , 耐得住寂寞 , 没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 , 是干不成大事的 。 ”
1994年 , 王大中履新清华大学校长一职 , 开始他历时10年的治校征程 。 为了适应这一全新的角色 , 他花了大半年时间积极调研各院系工作情况 , 并组团考察国际一流大学的教育模式 。 此后 , 他逐渐明晰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方向与总部署 。
“清华是要沿着原来的方向走下去 , 还是转变为综合性大学 , 这是一道难题 。 ”在任期间 , 王大中秉持着“发展工科优势 , 加速理科、人文社会学科和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 , 力争在生命科学和医学方面有所突破”的办学思路 , 带领全校完成了学科结构的调整 , 并重点发展了信息、生命科学、能源等一批新型学科群 。
进入21世纪后 , 与王大中一同成长的核研院 , 面临如何在价值多元的环境下避免大规模研究团队“裂变”为教授个人的自由探索、如何在世界核能发展遇到瓶颈的形势下坚持“用我们的双手开创祖国原子能事业的春天”、如何在引进技术获得关注的环境下坚持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等三大挑战 。
面对这些挑战 , 王大中提出核研院需要着力跨越两个台阶:第一个台阶是实现实验反应堆向工业规模原型堆的跨越 , 第二个台阶是实现老一代科研工作者向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的传承 。
2006年 , 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被列为国家16个科技重大专项之一 。 2008年 , 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重大专项总体实施方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实施 。 2021年9月12日9点35分 , 山东石岛湾 , 随着反应堆控制棒逐步提出 , 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首次达到临界 , 机组正式进入“带核功率运行”状态 , 这意味着由清华大学与华能集团、中核集团共同研发建设的世界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走向正式启动运行 。 以王大中为代表的三代清华核能人、数百位科学家历时30余年 , 让我国在世界先进核能技术领域完成了从“跟跑”到“领跑”的飞跃 。
“大约20年后的今天 , 我们这一代核研院人高兴地宣布 , 我们成功地化解了三大挑战 , 实现了两个台阶的跨越 。 ”在核研院建院60周年纪念大会上 , 王大中的学生、核研院院长张作义表示 , 在跨越第二个台阶方面 , 在王大中、吴宗鑫为代表的老一代科学家言传身教下 , 年轻一代迅速成长起来 , 正在成为核研院面向未来的新一代学术带头人 。
【王大中:“23岁半传奇”走出的核能大家】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叶雨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11月04日 02 版)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