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通过干细胞移植“替换”或“修复”衰老的器官?( 二 )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莱维特教授:多思考我们能从如此庞大的生物体中学习到什么 , 同时更重要的是 , 维持人类自身的多元性 , 如果所有人都是一样的 , 那将更容易被取代 。
◎谈老龄化
为什么人类会衰老?
2011年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得主弗兰兹-乌尔里奇·哈特尔:大多数蛋白质需要通过折叠来发生作用 , 而蛋白质错误聚集、失去完整性 , 都有可能预示着人体的衰老 , 并与诸如帕金森氏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联 。 我们的研究方向是通过对蛋白质的改进 , 使之达到稳态 , 从而使得蛋白质的折叠也达到平衡 。
2013年生命科学突破奖得主汉斯·克莱夫斯:能否通过干细胞的移植来“替换”或“修复”衰老的器官?对干细胞进行培养 , 生长出新的器官后移植到人体中去 。 当人体出现了癌细胞时 , 我们或许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进行治疗 。
◎谈人才培养
大学应专注教育和基础研究
上海交大教授、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罗夫特:我在康奈尔和上海交大为大一新生讲授同样的课程 , 我发现中国顶尖大学的新生比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大学或康奈尔大学的新生更优秀 。 但4年后 , 我再次面对这些中国学生时 , 却发现康奈尔大学的学生已经超过了他们 。 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 , 中国的高校筹集研究经费和发表论文的压力太大 , 很多年轻教员不得不为资深教师工作 , 而这不是一个教育学生或者做基础研究的良好环境 。 对于高校 , 提高学校的国际排名是一个错误的目标 , 因为这些排名都是基于研究经费和论文数量的 。 我们应该用本科教育质量来评价高校 , 而不是研究经费的多少和发表论文的数量 。
大学应专注教育和基础研究 , 而不是应用研究 。 当下中国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 但可能需要10到20年才能作出改变 。 当中国培养了足够多的人才时 , 应用研究就应该搬出大学 。
A13—15版统筹:方军采写:南都采访人员 王凡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