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孔之术赋能微观世界——探秘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 二 )

转机发生于团队的一个“脑洞”:能不能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 把合成过程拆分 , 分步组装?循着这个思路 , 团队从酚醛树脂这一古老的高分子入手 , 开启新一轮试验 。
赵东元至今还清晰记得 , 2003年一个深夜那通突然的来电 。 电话那头是学生顾栋激动的声音:形成有序介孔了!
科学的大门一旦开启 , 便一通百通 。 有序高分子和介孔碳成功合成后 , 团队继续提出了有机—有机自组装思想 , 建立了系统的合成方法 , 创制了一系列全新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
十多年来 , 赵东元团队创造的19种新型介孔材料 , 全部以 FDU(复旦大学)命名 。 这些新型介孔材料已经进行了千吨级生产 , 为国内外研究单位提供实验试剂 , 促进了产业的发展 。
痴迷科研 他想为万物“造孔”
44岁就当选中科院院士 , 在介孔材料领域发表论文及引用率世界领先……赵东元把荣誉和光环看得很淡 , 谈到科研时 , 却永远眼里闪着光 。
“大胆去想 , 严谨求证 。 基础研究的魅力就是创新 , 一做出好结果就高兴!”在介孔材料领域“泡”了30多年 , 他身上的那股劲头和热情一如昨日 。
在赵东元眼中 , 世界就像一个巨大的“造孔”实验室 。 一次 , 陪孩子去乐高世界玩 , 那些漂亮生动的组装构件 , 又在赵东元的脑中激起了水花:在微观世界 , 能不能也用各种功能基元搭建形成孔洞?由此 , 他又开辟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
造孔之术赋能微观世界——探秘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
文章图片

赵东元院士为本科生授课 。 复旦大学供图
赵东元说 , 基础研究最需要投入和专注 , 但不是一定要坐在桌前埋头苦思 , “当你真正沉浸其中 , 日常生活中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科学创造的灵感 。 ”
“我总是看到任何一个东西都在想‘能不能造孔’?这已经成了职业病 。 我真想把万物都造成孔 , 赋予它们更多的功能!”沉浸在畅想中 , 赵东元的语气兴奋起来 。
“我跟随赵老师这14年里 , 他一直带着我们不断创新 。 ”团队成员、复旦大学教授李伟说 , 接下来 , 他们将继续探索海水发电、介孔液体材料等领域 ,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 , 介孔液体材料作为石油催化剂可以注入地下实现高效催化 , 抽出来的就是汽柴油 。 或是做成绝热材料 , 薄薄涂在身上 , 就能实现夏天隔热、冬天保温 。 ”
采访人员:温竞华、董雪
编辑:王薇、冷彦彦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