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奏响创新的时代乐章——致敬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 二 )


缺少经费支持 , 刘家富就买来一艘报废船当管理房 , 挖土坑抹上水泥浆作育苗池 , 毛竹作水管、木塞当阀门……一批又一批优质大黄鱼苗培育出来了 。
【(科技)奏响创新的时代乐章——致敬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如今 , 大黄鱼已成为我国最大养殖规模的海水鱼产业 , 年产量超25万吨 , 还带动运输、加工、旅游等诸多行业发展 , 约30万人实现了就业与脱贫致富 。
科技绘就美好生活 。 在守护人民健康的阵地上 , 也有这样一群科技工作者 , 用医者仁心诠释为民情怀 。
我国结核病知名专家、北京胸科医院研究员马玙 , 年近90岁依然坚持出诊 , 被患者亲热地称为“马老太太” 。 从医66年 , 她的很多学生已是全国各大医院结核专业领域的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
每次听诊前 , 马玙会用手捂热听诊器;给老年患者做完检查 , 她要扶着对方下了诊床再去开处方……“医生最大的敌人是冷漠 , 最有效的处方是爱 。 医生的一点点关爱 , 就可能改变患者的一生 。 ”她说 。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 , 让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成了百姓的“老熟人” 。 镜头前 , 他普及疫情防控知识 , 回应群众关切;镜头外 , 他奋战在疫情防控和溯源一线 , 遍访武汉、北京、喀什、绥化……
从事传染病防控30多年 , 他数次直面病毒和危险 , 只为当好百姓的健康“守门人” 。
(小标题)面向未来:科学是一辈子的事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庄文颖 , 用近半个世纪做一件重要的事:努力摸清我国真菌资源的家底 。
她说:“全球有220万至380万种真菌 , 目前被认知和描述的只有大约15万种 , 还有大量真菌物种等待着人类去发现 , 我愿意为此付出毕生努力 。 ”
她进丛林、踏戈壁 , 走遍国内26个省份 , 发现了360余个真菌新种;她研究了39个国家和地区的众多真菌材料 , 澄清大量分类和命名问题;她独立完成了3个真菌属的世界专著性研究 , 使我国部分真菌类群的物种数量倍增……
“基础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 , 要脚踏实地地去干 。 既然选择了真菌领域 , 我就要在这个路上走下去 , 而且要深入下去 。 ”庄文颖说 。
为让更多人了解真菌 , 近些年 , 庄文颖做了大量科普工作:参与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真核微生物条目的撰写 , 制作的视频课累计观看超300万人次 。
而另一位在我国激光化学基础研究领域作出了创造性贡献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沙国河 , 退休后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青少年科普活动中 。 20余年来 , 他的科普课开进了大连市城乡的几十所中小学 , 吸引了一众“小粉丝” 。
在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小学生科技活动中心 , 沙国河设立了全国首家青少年科普院士工作站 , 还亲自设计搭建几十种科普实验装置 。 不论刮风下雨 , 他每周都会准时出现在院士工作站 , 为中小学生举办科普讲座、演示科普实验 。
已经87岁高龄的沙国河一直操心着科普工作的进展 。 最近 , 他还表示希望能找到一位德才兼备的退休教师来帮助管理院士工作站 , 不要耽误孩子们来学习和实验 。
“一个国家科学水平的高低 , 不仅要看现在 , 更要看将来 。 ”他说 , 只有让娃娃爱科学、学科学 , 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创新人才 。 (完)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