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投资热背后:蓝海与泡沫共存( 二 )
在他看来 , 国内做IC是有门槛的 , “基本上市场规模如果没有50亿元 , 实际上是不值得去创业的 。 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标准是 , 技术难不难不是最重要的 , 要更多从技术稀缺性考虑问题 。 对于创业者而言 , 这两个点如果能满足 , 可以再去琢磨后面产品、市场团队这些事 。 ”
如何利用好泡沫周期?
启信宝数据显示 , 近年来国内半导体相关企业增长迅速 , 截至2021年10月28日 , 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相关的企业已经达到118465家 。 从新增企业的地域分布情况看 , 上海、北京、成都、东莞、广州、深圳、苏州、厦门等是近五年来新增较多的城市 。 其中 , 深圳新增的相关企业数量最多 , 从2015年以来每年新增量都有超过3000家 , 珠三角离市场更近 , 注册企业也更利于市场拓展 。
随着半导体的滚滚浪潮 , 业内也时常探讨 , 当下是否存在泡沫?创业者需要考虑哪些风险?
【半导体投资热背后:蓝海与泡沫共存】前述信息科技方向投资人认为:“有泡沫是好事 , 有了泡沫 , 大家才有动力去加入市场创业 。 在这个过程中 , 能拿到充分的资源去做好自主研发 , 针对一些新的细分市场 , 做好产品 。 有泡沫不怕 , 关键是怎么用好它 。 ”
“行业要发展 , 必须要经历泡沫周期 , ”刘旭谈道 , “身处泡沫周期对于创业者来讲特别好 , 但可能对投资人而言就很尴尬 。 最终大潮退去的时候 , 创业者必须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 芯片从设计到产品定义 , 再到市场和产品落地 , 中间需要24个月的时间 , 因此投资人一定要看到两年后所投企业会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 一定要形成正向经济流 。 并购的机会 , 应该会出现在两年之后 。 ”
在常军锋看来 , 任何行业都会有泡沫 , “我认为要从两方面来看 , 一方面 , 从目前我国替代率已达90%的消费类电子来说 , 确实已经产生了不少泡沫 。 这次半导体热潮没来之前 , 都已经产生了相应的泡沫挤出效应 。 只是需要注意 , 要选赛道、选市场 , 看自己的差异化发展 。 ”
另一方面 , 他表示 , 整个半导体产业在向中国转移的趋势中 , 发展水平上仍存在差距 , 在这种情况下 , 泡沫还远远不够 , “中国半导体发展分2000年前的计划经济时代 , 2000年之后的星星之火时代 , 本来预计2010年时可以燎原 , 结果这场及时雨来得晚了一点 , 一直到2017、2018年才到来 , 这场雨会促生新兴行业 , 推动半导体发展 。 幸运的是 , 晚到恰恰给我们一个机会 , 消费类电子已经成熟了 , 能够为更多企业向工业、汽车、医疗等高端芯片的进军提供充足的人才和资金盘 。 ”
面对蓝海或红海 , 不少半导体资深人士向采访人员表示 , 最关键的还是要贴近市场 , 充分利用国内广阔的市场需求 , 进行差异化的创新 。 也有投资人认为 , 当前国内一些半导体领域水平还处在“小学阶段” , 需要有更多的耐心来沉淀技术 , 积累经验 。
(作者:倪雨晴 编辑:李清宇)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