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SAT-1可以进行微光条件探测 , 利用微弱的光探测夜间的人类活动和极地冰雪变化 。
新京报快讯(采访人员 张璐)11月5日10时19分 , 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将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SDGSAT-1)发射升空 , 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
这是全球首颗专门服务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2030年议程)的科学卫星 , 搭载了热红外、微光和多谱段成像仪三个有效载荷 , 旨在实现“人类活动痕迹”的精细刻画 。 卫星在轨运行后 , 其数据产品将面向全球进行共享 。
文章图片
11月5日10时19分 , “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发射升空 。 图/IC photo
焦点1:为何要研制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
2015年 , 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 希望在2030年之前实现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 。
2030年议程实施面临数据和方法的迫切需求 , 作为高效数据获取手段和研究方法 , 空间观测能够为2030年议程做出重要贡献 。 为此 , 研制、运行系列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成为一项重要使命 。
SDGSAT-1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先导专项研制 , 是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CBAS)规划的首发星 。 SDGSAT-1搭载了热红外、微光和多谱段成像仪三个有效载荷 , 通过三个载荷全天时协同观测 , 旨在实现“人类活动痕迹”的精细刻画 , 将为表征人与自然交互作用的指标研究和对全球SDGs实现进行监测、评估和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
焦点2:卫星如何做到“精细刻画”?
据“中科院之声”官微介绍 , SDGSAT-1“画得更细” 。 为了掌握更多细节 , 卫星的空间分辨率很重要 , SDGSAT-1拥有目前同类卫星中较高的分辨率 。
同时 , 它“效率更高” , 打个比方来说 , 卫星需要绕地球拍摄完成一幅全球图像 , 一般卫星要花13天甚至更久 , SDGSAT-1拥有较大的观测幅宽 , 11天就能获得高清图 。
焦点3:SDGSAT-1可以做什么?
【我国成功发射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它将如何精细刻画人类活动?】SDGSAT-1可以24小时全天候观测 , 提供夜间数据 。
由于观测条件限制 , 以前的卫星缺少夜间数据 。 SDGSAT-1可以进行微光条件探测 , 利用微弱的光探测夜间的人类活动和极地冰雪变化 。
河边、海边往往是人类活动最剧烈的区域 , 也是情况复杂的区域 , 面临着海岸带破碎、陆源污染等问题 。 SDGSAT-1可以研究近海、海岸带生态和人类活动影响 。 在观测同一个区域时 , SDGSAT-1可以看到更多细节 。
同时 , SDGSAT-1还可以研究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人居环境与城乡发展情况 。
焦点4:SDGSAT-1卫星发射有何意义?
2021年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 , SDGSAT-1卫星发射作为系列纪念活动之一 , 凸显了中国在科技领域为落实2030年议程所作的努力和贡献 。 卫星在轨运行后 , 其数据产品将面向全球进行共享 , 为国际社会 ,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 提供开展SDGs研究所需的数据支撑 。
SDGSAT-1卫星首席科学家、“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先导专项负责人、CBAS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表示 , 作为地球大数据资源获取的有效途径和研究地球系统科学的重要手段 , 空间观测能够为全球SDGs的实现做出特有贡献 , 能够有效地服务表征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交互作用的SDGs指标研究 , 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研究意义重大 。
新京报采访人员 张璐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李立军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