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男人救了无数个孩子( 二 )

  
只不过这一次 , 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能不能抢在感染大面积扩散前 , 切开皮肤把脓血排出来?  
但是这个“离经叛道”的设想却没有得到大家的支持 , 无论是医生还是家长 , 都不愿轻易让孩子冒这个险 。   
正当张金哲焦虑无比的时候 , 他刚出生三天的二女儿也感染了皮下坏疽 。   
这个男人救了无数个孩子  
文章图片  
没有退路了 。   
张金哲决定在女儿身上试验自己的想法:  
这个男人救了无数个孩子  
文章图片  
切开皮肤、排出脓血、缝针、焦灼等待 , 手术的煎熬一点点地敲打着这位父亲 , 医生张金哲的心 。   
能不能成 , 他心里也没底 。   
万幸的是 , 命运最终眷顾了他 , 女儿痊愈了 。   
这是中国第一例通过手术使感染皮下坏疽的婴儿存活的事例 , 而张金哲“早期切开”的方法也迅速传遍全国 , 挽救了无数儿童的生命 。   
1950年开始 , 婴儿皮下坏疽的死亡率从之前的100%逐步降到了5%以下 。   
这个男人救了无数个孩子  
文章图片  
张金哲这时意识到 , 小儿外科这事儿必须得有人干 。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 , 在张金哲等一批医务工作者的努力下 , 我国第一个小儿外科在摸索中建立起来 。   
这个男人救了无数个孩子  
文章图片  
之所以用“摸索”这个词 , 是因为那时候我们正面临着西方从经济到科技等各方面的孤立封锁 , 人才、技术、器械奇缺 , 小儿外科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   
即便西方已经有了先进的麻醉、插管等技术 , 张金哲知道 , 他也不可能拿到 。   
一切只能从头开始 。   
这一年 , 张金哲不过才30岁 。   
用不了西方那套麻醉技术 , 张金哲就和同事反复试验 , 摸索出一套“基麻+局麻”的方法 , 让小儿外科手术得以在全国普及推广 。   
这个男人救了无数个孩子  
文章图片  
婴儿不会说话 , 也不确定哪儿疼 , 他就发明了对比按压方法:  
这个男人救了无数个孩子  
文章图片  
小儿医疗器械匮乏 , 他就在家里搭起了小作坊 。   
白天上班 , 晚上搞发明 , 就这样前前后后发明改进了“张氏钳”“张氏膜”“张氏瓣”等五十多项手术器械和方法 。   
他用自己的双手直接或间接地从死神那儿抢回了无数孩童的生命 。   
也正是张老这一代人的努力下 , 截至1957年 , 北京婴儿的死亡率已经从20%降到了3% 。   
这个男人救了无数个孩子  
文章图片  
只不过 , 可能张金哲也没想到的是 , 这条从医路 , 他一走 , 就是70多年 。   
2  
2015年1月 , 已经95岁高龄的张金哲匆匆赶往肿瘤病房 。   
那里有一个腹大如球的孩子在等着他救治:  
这个男人救了无数个孩子  
文章图片  
不做手术 , 生命垂危;一旦做手术 , 又可能因大出血加速婴儿死亡 。   
面对这个棘手的病例 , 张金哲顶着年迈的身躯和主刀医生探讨各种可能性 , 久久没有离开 。   
这个男人救了无数个孩子  
文章图片  
第二天 , 在张金哲制定的详细手术方案指导下 , 经过六小时的手术奋战 , 孩子不仅转危为安 , 腹中的肿瘤也全部被切除干净 。   
出门诊归来的张金哲 , 面对家长的感谢却是无比淡定 。   
事实上 , 在张金哲70多年的从医过程中 , 这样的场景他已经经历过无数次了 。   
但他从没把自己当成别人的救命恩人 , 在他眼中 , 自己只不过是和病人共同与疾病作斗争的朋友 , 一个“交命的朋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