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丝不苟来自经验的总结 。 在“冯如三号-70型”无人机研发过程中 , 林招如所在的油路组要在每次试飞前给飞机安装油箱 。 一次试飞前 , 指导老师检查油箱时 , 一摸连接油箱和飞机的扎带 , 就立即取消了试飞 。 因为无人机机身狭窄 , 只有几处很小的开口 , 光是把手伸进去就十分勉强 , 安装时根本看不到飞机里面的情况 , 只能盲扎扎带 , 所以不小心把扎带扎扭了 。 “把扎带扎上就要费很大的力气 , 所以此前我们根本没考虑到扎带扭没扭的问题 。 ”经过老师的提示 , 林招如才知道 , 飞机装配就像做外科手术 , 一毫一厘都错不得 。 从那以后 , 每次油箱拆装的过程中 , 他所在的小组成员每人负责一部分扎带 , 反复练习 , 达到了把扎带穿得又快又好的程度 。
新挑战
李沛杉是被宿舍楼下的那架大飞机吸引的 。 飞机是“冯如三号-70型”无人机 。 “这架飞机就是大我一届、两届的学兄学姐研发的 , 他们也太厉害了!”大一寒假看到“冯如三号”团队招新的通知 , 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
通过选拔开始参与学习和工作后 , 李沛杉对“团队”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 。 “一架无人机的设计研发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 , 只有负责每一个环节的小组把自己的工作都完成好 , 飞机才能平稳运行 。 ”
在20多人的团队里 , 李沛杉是5位女生之一 。 这5个女孩都是飞机的忠实粉丝 。 在男生居多的团队里 , 她们“从来不认为女生干不了脏活儿、累活儿 , 该怎么干就怎么干” 。 2021年的寒假 , 团队集中在海南的试验基地进行各项研发和试验 。 在一次试飞的前一天晚上10点 , 李沛杉在机库里给飞机安装飞行控制系统 。 因为机身很低 , 她像对汽车底盘进行操作的汽修师一样 , 仰面躺在地上 , 摸起手边的工具 , 举着胳膊对正上方的飞机进行最后的装配 。 一位队友走过来 , 询问她需不需要帮忙 。 之后 , 这位队友就一直举着手电筒帮她照明 , 给她递工具 , 陪她一起把当晚的工作做完 。 “在‘冯如三号’团队 , 这样暖心的小细节可太多了 。 ”李沛杉说 。
冯嘉瑞在团队的起降组 。 2020年暑假 , 他结束了一个学期的线上学习 , 第一次和团队一起来到试验基地 。 因为新型飞机要挑战更长航时 , 为了降低飞机重量、减小飞行过程中的阻力 , 需要摒弃传统轮式起落架滑跑起飞 , 采用车载起飞的方式 。 “当时国内外可以参考的相关经验都非常少 , 能找到的资料也很有限 , 只能自己一点点摸索 , 遇到的困难挺多的 。 ”那段时间 , 冯嘉瑞和老师、队友每天都在一起讨论 , 迭代了多个方案 。 直到暑假即将结束时 , 团队在机场进行飞行试验 。 当起飞车把飞机送上蓝天的那一刻 , 冯嘉瑞感觉自己的心也和飞机一起飞上了天空 。 “试验非常成功 , 我之前想都不敢想 , 我们竟然成功地把这么大的一架飞机送上天空了 。 ”
试验的过程中 , 成功和失败总是交织而至 。 2021年寒假在海南的集中试飞中 , 团队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挫折——一次目标80个小时的试飞 , 在第72小时发动机空中停车 , 飞机被迫降落 。 这是他们在海南最有希望实现80小时目标的一次飞行 , 然而希望突然落空了 。 装配一架飞机 , 需要整个团队大约10天的高强度工作 , 再经过反复调试 , 才能做好试飞准备 。 凝聚着大量心血的飞机损毁 , 全队20多人的一腔热血 , 一下降到了冰点 。 队员们把迫降下来的飞机推回机库 , 甚至有人抱在一起哭了 。
沮丧的情绪在团队里弥漫 。 回到住处 , 张益铨挨个和队友沟通 , 鼓舞士气 , 帮助大家调整心态 , “如果在压力非常大的状态下 , 大家的工作效率不高 , 会很影响后续的试飞” 。 第二天 , 全体队员又重新回到各自的岗位上 , “要抓紧装配新的飞机 , 这次一定要成功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