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对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大陆地区进行的为期11年的地震预测研究发现 , 地震热异常对4级以上地震的误报率为21.4%、地震漏报率为32.9%、预警时空域占总时空域的43.2% , 在模拟预测中可提前30天预测4.0级以上地震 , 实际预测效果仍需要通过业务化评估 。
长时序模拟预测研究模式 , 打开了地震预测和前兆研究的新局面 。 作为第一代热红外前兆地震预测模型 , 虽证明了热异常与地震的相关性 , 但该模型不足仍旧显著 , 即时空预警域过大 。 将近40%的时空预警比例可以理解为整个中国10天中有4天都处于地震预警状态 , 显然该警报的时空预警精度亟待提高 , 地震预测预报离业务化还有较大的距离 。
基于模拟预测的前兆研究才刚刚起步 , 在未来随着观测手段和数据源的增加 , 以及地球物理学、地震学的进一步发展 , 该领域是充满希望的 。 目前 , 研究者已经开始着手将统计地震学和前兆研究相结合 , 在不久的将来 , 新模型有望进一步提高地震预测的时空精确度 。 此外 , 该研究模式也可有效迁移到其他前兆研究中 , 有着极大的科学技术价值和业务化前景 。
正如地震学专家许绍燮院士在《地震应可预测》专著中所说:“不可认为地震根本不能预测 。 地震的发生有其特定的时空结构”、“地震预测至今是个全球难题 , 但不等于‘地震根本不能预测’ 。 ”
文章图片
图片/视觉中国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采访人员 王鸿良
编辑 王琼
【运用空间技术能预测地震吗?遥感观测材料分析告诉您答案】流程编辑 吴越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