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斑鬣狗正名!莫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野生动物,鬣狗也有优点( 二 )


斑鬣狗真的不爱干净吗?

关于斑鬣狗 , 其中一个最广为人知的误解就是“不爱干净” , 甚至到了邋遢的地步 , 其实这只是人们用人类的观点去看待野生动物的生存方式 , 从而加以评判罢了 。 鬣狗之所以给人“不干净”的形象 , 主要来自其两个习性 , 捕猎用掏肛、吃腐肉 。 先来说说斑鬣狗吃腐肉这件事 , 到现在为止 , 仍然有不少人认为斑鬣狗是食腐动物 , 其主要食物来源便是腐肉 , 但是有研究表明 , 这是错误的认知 。

鬣狗是机会主义的捕食者 , 它们会吃腐肉 , 但绝对不是以腐肉为主 , 它最主要的食物来源还是靠捕猎 , 它所捕杀的猎物数量不会比狮子少 。 斑鬣狗单独捕猎时成功率大概是26% , 但是当它们成群攻击猎物时 , 成功率达到了惊人的46% , 接近一半 , 也就是说当它发起两次进攻时 , 差不多就能抓住一头猎物 , 这样的高超狩猎技巧与任何动物相比 , 都不会逊色 。 另外 , 单只斑鬣狗每餐至少能够吃掉14.5千克的肉 , 所以 , 鬣狗又怎么会以腐肉为主呢?

斑鬣狗的捕食对象很广 , 大多数食草动物及少部分食肉哺乳动物都是它的猎食对象 。 要说到吃腐肉 , 鬣狗科的另外两位兄弟可比斑鬣狗强太多了 , 比如棕鬣狗 , 是有名的“清道夫” , 但为何它的这方面“名气”没有斑鬣狗大呢?归根结底还是人们先入为主的主观认知罢了 。 另外 , 说到斑鬣狗 , 有一项研究发现 , 或许能够稍稍改观下人们对斑鬣狗的印象 , 因为人们发现 , 斑鬣狗会在其巢穴附近建立“化粪池” , 这是不是意味着斑鬣狗也很爱干净呢?

在两个古老的西班牙人类考古遗址 , 研究者们在某个坑里发现了一堆斑鬣狗的粪便化石 , 数量之多超过了单只鬣狗所能产生并遗留下来的数量 , 另外根据粪便化石的大小、形状、成分等众多特征研究发现 , 这些粪便来自于不同年龄段的不同个体 , 也就是说这个坑是斑鬣狗们用来专门排泄的 , 人们推测它们之所以会这样做 , 主要就是为了保持洞穴附近的干净卫生 , 减少细菌滋生 , 以及标记领地 。

斑鬣狗的这一行为被保留了下来 , 如今在非洲大草原上生存的现代斑鬣狗 , 也会在洞穴附近刨一些坑 , 专门用来排泄 。 自然界中有类似举动的动物有很多 , 比如水獭和獾子 , 也会专门到某一固定的地方排泄 。 很多时候 , 我们看待事物会受固有认知所影响 , 从而得出片面的结论 , 就拿斑鬣狗来说 , 它们也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邋遢” 。

掏肛只是为了生存

再来说说“掏肛” , 这是提到鬣狗捕猎 , 必会涉及的一个词汇 , 大致意思就是斑鬣狗在捕杀猎物时 , 不是像老虎一样咬住猎物脖子以求一击致命 , 而是撕咬猎物大腿、尾巴上部等地方 , 最终导致肛门脱落 , 肠子内脏外流 , 整个过程十分残忍 。 也正是因为这种捕猎方式 , 斑鬣狗成为众人口诛笔伐的对象 。 但是如果站在野生动物的角度 , 站在鬣狗的角度 , 掏肛则是它们捕猎最经济的方式 。

猫科动物之所以会采取咬脖子的方式 , 主要是它们的捕猎方式决定的 , 猫科动物擅长伏击 , 咬住脖子待猎物窒息是最适合的方式 , 而鬣狗的捕猎方式则是靠追捕 , 它们耐力十足 , 能够长时间尾随猎物 , 直到合适的时候才出手 。 不同的捕猎方式造就不同的手段 , 鬣狗在追击猎物时 , 很少有机会咬到脖子 , 而咬后腿等部位是最直接的 , 所以对于鬣狗来说 , 它们可能没想那么多 , 能咬到哪里是哪里 。

斑鬣狗群对食物需求量很大 , 所以斑鬣狗的捕食对象也都是角马、牛羚、黑斑羚等体型较大的动物 , 斑鬣狗成年个体肩高为70-91.5厘米 , 这种高度在追击时刚好差不多就能够到这些食草动物的尾巴上部 , “掏肛”就理所当然了 。 另外 , “掏肛”也是鬣狗捕猎最为经济的方式 , 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 , 腹部、身体后半部等都是薄弱的地方 , 例如大象在遇到大型狮群时会尾巴朝内头朝外 , 围成一个圈 , 把自己最薄弱的地方隐藏起来;又比如斑鬣狗在遇到成群非洲野犬攻击时 , 也会采取半蹲的防御姿势 , 将自己薄弱的地方保护起来 。 所以 , 鬣狗没有狮虎般的体型及力量 , 采用“掏肛”的方式能够最大限度节省能量 , 提高捕猎成功率 , 才能更好地活下去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