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了高效课堂,老师更辛苦,学生学的更累,谁是高效课堂的受益者?( 三 )


有时把某些流程合并起来,就可以在同一段时间实现多个目标,达到优化的效果,这是并联的思路 。比如平时的作业,按照过去的做法,先布置作业,接着学生完成上交,然后我批改分析,最后发下点评,学生订正 。单次作业的一个完整流程下来,都能把两三天的时间填满,更何况一周有五次作业!我后来的做法是,今天先布置作业,接着学生完成,然后第二天的课前公布答案,在学生订正的同时巡视,最后面向全班点评发现的问题 。这样做就相当于把作业批改和学生订正两个流程并联,把作业分析和点评并联,单次作业的完成周期极大缩短,节省了不少时间 。
第二个办法,是借助信息技术 。
许多有条件的学校,都会为每间课室提供信息设备,同时为每个教师配备一台办公电脑,再加上智能手机的普及,信息技术几乎是无处不在 。如果花点时间学习一些软件的使用,做事情的速度会有不可逆转的提升 。比如Excel就是一个很好用的数据处理软件,有的教师喜欢打印一份精美的学生成绩表,每次测验后,就工整地在上面填写数据 。其实使用Excel是更高效的选择,输入成绩的时间,并不会比手工填写的长,但是输入完毕后,你只需要借助一些常用的函数公式,就能轻松地得出各种关键的指标来分析 。不仅如此,数据同步可以让你掏出手机就能查看数据,而纸质成绩表的携带相对麻烦,而且保管也不易 。
第三个办法,是转变授权方式 。
授权是提高做事效率的秘诀之一,把责任分配给别人,才有余力从事更高层次的活动 。通常来说,每个班主任都会为班级设置班干部,为每个科设置科代表,这给我们实现授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有的教师的确把一些任务交给学生做,但依然没能解放自己,那是为什么?授权方式不同 。
授权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指令型授权和责任型授权 。
指令型授权,就是让别人“做这个、做那个、做完告诉我” 。许多教师都是这样,他们自己会手脚麻利地干活,但是当把任务交给学生,他们仍然会延用这种思维定式,什么事都亲力亲为 。他们不知道应该怎样充分授权,才能让别人负责完成原定的任务,所以只能把过程作为自己的关注重点 。
指令性授权有两个局限 。一个局限是,因为关注重点是过程,所以他们只能自己为最后的结果负责,于是,责任归根到底还是没能有效分配出去,跟事必躬亲没什么两样 。比如收作业,有的教师提出的要求,几乎具体到学生交作业的每个动作,这样一来,自己首先被要求束缚,为了落实,不得不亲自跟进每个环节,如果不如意,还得花时间进行训练,算下来,还不如自己收的省心 。
另一个局限是,维持过程的正常运行,本身已经需要投入巨大的时间成本,问题时,就算过程能维持住,他们还需要面临另一个问题,就是调整的时间成本 。固定不变的过程,很难适应各种变化和突发情况,一旦需要调整,往往意味着需要重新投入一笔不菲的时间 。还是收作业,有的教师辛辛苦苦训练出来的一套收发流程,如果遇到学生请假、自己外出学习等突发情况,学生可能就会出乱子,因为学生习惯了听令办事,自己根本不会解决问题 。这时,对于教师而言,要让流程恢复原状,免不了又是一个整顿 。
相比之下,责任型授权会更加有效 。它关注的重点是最终的结果,给人自由、允许自行选择做事的具体方法,并未最终的结果负责 。最形象的例子,莫过于一句熟悉的谚语:“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
责任型授权起初会费时费力,但其生效机制是对学生的信任和激励,因此会随着时间的复利效应变得越来越轻松 。而指令型授权的生效机制是对学生的命令和施压,随着抗压性的增强,后续的维持成本会越来越高,教师也会越来越累 。有时听到同事感叹:“七年级的小孩子多好教啊,犯错了批评一下就行,不像九年级的学生,罚他千百次,还是老样子!”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