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建筑机器人出道 智能建造开启实战模式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连续八年稳居全球第一 , 2020年装机量占全球的44%;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制造企业营业收入529亿元 , 同比增长41%……这是来自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的数据 。
上述数据说明 , 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 而在各行各业智能化需求持续释放的环境下 , 机器人业务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
对于这一发展趋势 , 龙头房企碧桂园在三年前成立了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智林”) , 聚焦建筑机器人、BIM数字化以及新型建筑工业化产品的研发、生产与应用 , 开辟了一条高科技领域的新赛道 。。
截至2021年10月底 , 博智林已递交专利有效申请3422项 , 获授权1543项;相关研发产品相继斩获中国专利奖、IF设计奖、红点奖、红星奖、金芦苇奖等众多奖项 。 公司在研建筑机器人51款 , 其中绝大多数机器人通用于现浇混凝土工艺与装配式建筑施工 。 其已形成混凝土施工、混凝土修整、砌砖抹灰、内墙装饰等12个建筑机器人产品线 。
今年是博智林建筑机器人开启市场化应用的第一年 , 博智林机器人研究院负责人以及项目相关负责人 , 向和讯房产分享了这个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
机器人效能的“加速度”
截至2021年10月底 , 博智林已有18款建筑机器人投入商业化应用 , 服务覆盖18个省份近120个项目 , 累计应用施工超450万平米 。
从无到有 , 在短短几年内就能做出如此成绩 , 让外界看到了碧桂园地产业务之外的“效能” 。
其中的秘诀 , 在博智林基础技术研究院院长严启凡那里 , 总结为两点:
首先 , 人才是第一位的 , 博智林从全球各地招了很多非常优秀的人过来 , 成立了专门的科研团队 , 包含人工智能、数字化、机器人、建筑学、土木工程等各领域优秀人才 。 现有研发人才超2500人 , 平均年龄仅30.7岁;
其次 , 核心技术必不可少 。 博智林现已搭建系统化的研发、制造、应用体系;关键零部件和基础共享技术上共有45款 , 针对建筑机器人八大核心系统(伺服、传感器、导航系统、视觉算法、机器人管理软件等)实现了全覆盖自主研发 , 其中导航、视觉、多机调度等技术填补了建筑机器人领域的空白 。
从科研研究所转型到企业的严启凡 , 认为从事建筑机器人行业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 。 因为它解决了建筑工人干脏活、干累活、干危险活的行业痛点 。
其实 , 这些痛点恰好是博智林建筑机器人研发聚焦的三个核心要素:保障施工安全、提升施工质量、提高施工效率 , 共同推进提升建筑施工综合效益 。 这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
如测量机器人 , 工效为人工的2至3倍 , 测量精度在±1mm内 , 作业效率与测量准确率大大优于人工;混凝土施工机器人产品线由智能随动布料机及地面整平、地面抹平机器人组合而成 , 通过联动施工 , 整个混凝土班组人员可由原来的12人减少至8人 。
严启凡透露 , 博智林每一款机器人 , 都会先建立内部使用的企业标准 , 之后再联合相关企业 , 行业协会等一同制定团体标准 。 “团体标准现在大概有10多款机器 , 有一部分已经发布了 , 有一部分是还在上报过程中 。 ”
对于博智林建筑机器人未来的发展方向 , 严启凡畅想了三个目标:百分之百全覆盖;24小时不间断施工;体系化建设 , 即不只是做一个机器 , 而是建设一套可普遍适用的建筑机器人体系 。
打开APP 阅读最新报道
碧桂园建筑机器人出道 智能建造开启实战模式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