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B站UP主"哦呼w"将《英雄联盟》变成了一个极具节奏性的音乐游戏)
如果说鼓励UP成为主播 , 签约头部UP是B站直播的“顶层设计” , 那么实现UP主有效转化为主播 , 吸引新人UP主尝试直播 , 就有赖于产品设计、活动策划和社区搭建等诸多细节了 。
例如在产品设计上 , 在UP头像处显示“正在直播” , 将视频的观众引导向直播间 , 或者通过各类主播的专项扶持计划、BLS等直播赛 , 激发主播活跃度 , 增加商业价值 。
文章图片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 , 人们认为B站直播业务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让用户走进直播间 。 毕竟本质上直播是一门公认的“注意力生意” , 而“注意力”作为内容产业里公认的稀缺资源 , 被普遍认为更适合主动去讨 , 而不是被动等待着人们去挑 , 这多少有些挑战B站骨子里的Z世代精神——兴趣匹配是主要的 , 技术专精是主要的 , 为了所谓的“更受欢迎妥协出圈”是没必要的 。
但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 因为理论上 , 如果我们把B站的用户默认为对深度内容有需求的人 , 会发现这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比例问题——不满足于需求仅仅只是被基本满足的人 , 从来都是少数 , 并且这种“少数”的状态往往来自于客观条件的不允许——比如支持设备的未普及、费用时间等参与门槛过高等等 。
换句话说 , 随着直播作为一个单独的行业门类健康发展 , 理论上B站面临的“挑流量”问题会随着直播基本盘的扩大自然解决 , 而“高需求用户”的另一面 , 也就是会相应产生更多有价值交互行为的一面 , 则会被进一步放大 。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 , B站已经实现了前半句话 。 根据最新的CNNIC报告 , 观看过直播的网民已经占到了网民整体的63.1% 。 也就是说 , 网民们考虑的问题已经不再是看不看直播 , 而是去往哪一个直播间 。
后半句似乎也正在兑现 。
以最近S11的赛事直播为例 。 在传统的电竞直播场景里 , 人们进行观看的驱动力可以大概归类为三个:炫技(慕强)、猎奇(出洋相)、追星(sky作为人皇的情怀 , 或者周淑怡的颜值)——通常我们在新闻里看到爆炸的数据 , 或者出圈的梗图 , 基本都出自这三类直播间当中 , 用行业话术来描述 , 对于直播平台来说 , 这三个驱动力理解路径最短、参与门槛最低 , 是最能讨好流量业务内核 。
但问题在于 , 这三个驱动力是平台本身所提供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 这就决定了平台和主播看上去似乎是整个产业里平衡的两端 , 但实际上话语权倾斜得非常严重 , 很多圈里“吃瓜”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也就在这里 , 这里不做多分享 。
总之 , 一个想长期健康发展下去的直播平台 , 创造一个“属于平台自己的观看直播驱动力”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
B站就通过这次S11的赛事直播 , 让“感动”成为了一种新的驱动力 。
文章图片
S11期间 , 无障碍直播间上线 , 通过引入讯飞听见技术服务 , 推出 AI 语音识别字幕 , 为听障游戏爱好者即时显示解说内容 。 虽然为了校准字幕 , 直播间存在30秒延迟 , 却获得来自全网的一致好评 。
此外B站也在比赛期间 , 邀请多位UP主参与趣味赛事 , 并将首轮50万元活动奖金捐款用于残疾人无障碍观影及观赛建设 。 满足残障人士的娱乐需求 , “听得见的能想着听不见的人” , 迅速击中B站用户们的柔软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