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壮大机构队伍 。 持续增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基层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才队伍力量 , 构建多渠道基层文物保护看护机制 , 扩大考古发掘资质单位数量 , 加强科研类文博单位建设 , 打造一批文物保护研究和传承利用人才高地 。
四是激发人才活力 。 实行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 , 完善人才激励、奖励、评价、收益分配机制 , 有效激发文物人才创新活力 , 既要“吸引人才” , 更要“留住人才” 。
提供更多健康精神食粮
问:从这份规划中 , 公众将有哪些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推动文物保护利用融入社会生产生活 ,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 让人民群众从文物、文化、文明中感受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自豪感 , 是“十四五”时期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
首先要丰富高品质文博产品供给 。 系统梳理、有力盘活传统文物资源 , 将文博特色产品与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提升国民精神素养结合起来 。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管理运用 , 以红色文化、奋进力量滋养人、鼓舞人 。 优化博物馆体系布局 , 实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计划 , 推进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 , 发展博物馆线上数字化产品 , 打造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 。
其次要提供高效能文博行业服务 。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 深入挖掘文物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 , 创新文物合理利用方式 。 依托文物资源推进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设 , 推介国家文化地标 , 试点推广国家文化遗产线路 。 优化社会文物管理服务 , 推动文物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 完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与运行机制 , 加大文物建筑开放利用力度 , 妥善处理文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开发的关系 , 推动文博单位成为特色旅游目的地和文明旅游的典范 。
【科技创新驱动 守护中华文脉——专访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最后要构建高质量双向发展格局 。 对内融合 , 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 , 建设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 多措并举加强文物价值阐释传播 。 对外融通 , 加强文物国际交流合作 , 实施全球文明伙伴计划 , 推进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 , 开展中外联合考古 , 实施文明互鉴展示工程 , 以中国文物故事展现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 (完)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