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难辨真假成“三大困扰”之首
值得关注的是 , 在网络社群生活中 , 48.6%的中老年人表示有难以辨别虚假信息的困扰;第二是对隐私保护的担心 , 39%的中老年人表示有此类困扰;第三大困扰是信息过载 , 29%的中老年人表示有此困扰 。 调查发现 , 46.7%的中老年人有过退群的经历 , 而导致退群的首要原因是群消息过多(61.9%) 。
“我就是谣言的‘粉碎机’ 。 ”长时间被家里老人发的虚假信息所扰 , 市民刘佳莹感触很深:长辈的“朋友圈”指向的问题 , 是老年人在面对事实上的虚假信息时 , 相对更多地选择“信”且“转” , “不确定”并“转” 。
对此 , 老年人也表示很无辜 , 都是媒体发布的信息 , 怎么会是假的呢?你们(子女)都是我们养大的 , 啥水平我们不知道 , 让你们涨点知识不好吗?
为什么老年人更容易传播虚假信息?国家心理二级咨询师祝赫指出 , 观察传播现象 , 最直接的切入口是传播心理和传播动机 。 应当承认 , 大多数老年人转发和分享养生保健等方面信息的初衷是积极的 , 他们关注自己的健康 , 其向子女朋友的转发行为 , 大部分也是出于善意提醒与帮助 。 这种偏好和善意 , 往往在老年人的信息接收和转发过程中产生“宁可信其有”的传播心理 。
他认为 , 提高老年人辨别虚假信息 , 需要长辈们的觉醒、子女的义务提醒 。 对老年人来说 , 提高虚假信息辨识能力的首要任务是防止自己身处一个封闭的信息环境 , 接触多元信息渠道 , 有意识地交叉验证 , 提高自身互联网信息素养 。 同时 , 也有必要自我约束“彰显消息灵通”“教育别人”等心理冲动 。 对子女而言 , 吐槽并不能带来什么 , 放任自流也于事无补 , 即便难以用线下交流把长辈从“朋友圈”“抢回来” , 也有义务指导长辈识别虚假信息 。
同时 , 社交媒体平台和监管部门 , 有责任通过建立账号信用体系、虚假信息提示、针对老年人的信息保护等举措压缩虚假信息传播空间 , 净化平台环境 。
有趣的是 , 为加强长辈们对于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 , 有网友对“标题党”信息进行整理 , 方便长辈们有直观的对比 , 只要看到类似的标题 , 就不要点、不要转 。 如 , 大事件类:“央视最新消息 , ××不能再吃了……”“紧急通知:某某部门说……或者权威部门说……”“出大事了 , 赶快告诉其他人”“今天晚上就删除了 , 再不看就晚了……”健康类:“只有吃了它 , 才能健康长寿”“什么和什么放在一起吃等于毒药……”“家里有……的朋友 , 再不看就晚了”真情类:“太感人了 , 看完我哭了”“这个视频 , 没流量也要看……”
【如何分辨网络虚假信息?专家提醒多元渠道交叉验证】文/张美荣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