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我眼中的中国科研:一个中科院退学博士生的感想》?( 二 )


科研基金审批制度是学术腐败的温床总结作者的观点,中国的科研基金审批制度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存在圈子文化 。中国的学术圈子现象已经很严重了,不管是评项目、评职称还是评人才称号,基本上都是圈内人的游戏 。当然,这个圈子并不是固定的,圈内人也是乐于接受别人进圈的 。什么时候进圈了,什么时候才有机会去玩这种游戏 。
二是基金的功利化 。基金项目都是用来支持研究未知世界的,但却要让研究者先出具研究地图,甚至研究成果 。很多基金项目实际上都是已经研究了一大半了,甚至都快摸到终点线了,然后获批,然后就出来研究成果 。另外,条件越好越容易申请基金,这也让很多人拼命扩张实验室 。
三是基金管理的松懈 。主要就是重立项、轻验收 。验收的时候你好我好大家好,轻轻松松就把国家的钱花掉了,最后换回几篇没有什么用处的论文 。
以上三个问题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科研经费的贫富不均,经费过度向少数圈子成员集中,经费的利用效率低下,存在较大的浪费 。
不过,这些问题并不是中国独有的,欧美国家也一定程度上存在 。这一点,恐怕很难从根子上去改变,只能强化经费的管理,使经费使用能更加精细化 。
研究生培养制度不合理作者的这一点,真经也是感同身受 。国内对研究生的培养,不是要求研究生做什么,而是要求必须做成什么 。也就是说,没有成果你就毕不了业 。那想要毕业,研究生以及他们的导师,就只能降低要求,选一些短平快的研究方向,使整个研究生培养浅尝辄止、急功近利,无法开展深入研究 。而导师的研究由往往依靠研究生的工作,因此,整个科研界都存在低水平成果泛滥的情况 。像南京邮电大学桂冠教授,带着自己的硕士博士们,3年发300多篇IEEE低端论文,这就是失败的研究生培养的“典型” 。
而且,长期的重结果轻过程培养模式,也扭曲整个社会的评价体系 。企业、高校在招聘博士的时候,也要数论文,那些在博士期间踏踏实实做研究,但没有发表论文的人,出来反倒找不到工作 。实际上,这些博士工作后,后劲更大,博士期间的成果随便一整理就能发很多论文,但用人单位却往往视而不见 。这也反过来逼着博士们在读期间使劲发论文,反倒浪费了宝贵的科研时间 。
反观欧美高校的研究生培养,采用的是导师评价的方式,即便研究生一篇论文不发表,一项成果也没有,但只要在科研中做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都是可以作为毕业条件的 。而就业的时候,企业和高校也可以不看论文,而是凭导师的推荐信就可以选用博士 。这样,博士期间,大多数时间都是用在了研究上,而不是写论文上 。
不过,这种方法是建立在欧美国家强大的学术诚信基础上的,在目前的国内环境下,实行这样的培养方式,博士们可就更惨了 。
看得出来,横亘在中国科研界面前的大山仍然是科研评价的问题 。评价做不好,科学研究工作将变得越来越繁冗、越来越低效、越来越没有活力,科研人才的流失也难以避免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