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些装置已经汇聚了地球最为高精尖的科技 , 它们仍然难以摆脱体积大且操作复杂的根本问题 。
与人体“原装” , 小巧、高效、自动化的器官相比相去甚远 。
文章图片
小结: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准 , 还远未达到能全面掌握自己身体或者控制大自然的水平 , 故而深入研究仿生学 , 在大部分情况下 , 仍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优解 。
文章图片
血透仪-人工肾
其二:从心理层面分析 , 仿生似乎是刻在人类DNA里的本能 。
当婴儿呱呱坠地开始就会本能的模仿身边监护人的各种行为举止 。
其实不止人类 , 这一现象在大部分多细胞智慧生命体上都能被观察到 。
我认为 , 除了DNA中自带的一套成长保护机制促使我们这样做外 。
另一部分的冲动来源于生物在不断认知的过程中对于强者与未知的向往与崇敬 。
文章图片
阿吉设计的鹿角拟态路由器
小时候 , 父母在我们眼里仿佛全知全能 , 所以我们开始模仿父母的言行 。
鸟类能翱翔于人类不可触及的天空 , 于是我们开始研究飞机;大山大河如此雄伟壮丽、高不可攀 , 于是我们我们开始搭建盆景、绘制山水画;水与云雾的优雅、混沌与转瞬即逝让我们开始研究枯山水…
文章图片
甚至某种意义上来说 , 仿生的冲动和吃喝拉撒可能是同源的 。
虽然它没有那么急迫 , 但是那种缓慢而持续的暗示对于人的潜意识有很大的影响 。
这种本源冲动让我们觉得大自然是美的 , 黄金比例是美的 , 所以优秀的仿生很自然也会是美的 。
如果有一个设计界的马斯洛需求层次金字塔 , 那或许仿生设计一定居于它的顶端 。
总结:当下人类因无力而仿、因无法超越而崇敬 , 因崇敬而感受到美 。
文章图片
枯山水-用条纹样来模拟水纹的一种庭院形式
拟态与仿生
既然仿生学不是简简单单就能“拿起与放下”的 。
那么作为普通产品设计师的我们在这一领域是否难有建树呢?答案是否定的 。
即便大部分人没有那么广的知识面和专业度 , 我们仍能靠模仿大自然中某些事物的外表来获得设计上的灵感 。
我把这种模仿称之为“拟态” 。
某种意义上说 , 仿生是拟态的高级形式 , 而拟态则是仿生的“外衣” 。
优秀的拟态与仿生一样会从潜意识层面给人带来快乐或者说美感 。
文章图片
既然拟态只是模仿外形 , 是不是意味着这是一件很容易办到的事情?
我认为到也不见得 。
一件制作极其精良 , 细节百分百完全呈现的迷你小熊玩偶是不是“拟态”?不是 。
拟态并不是完全照搬 。
它是一种对目标外形的凝练 。
如何去繁从简、将设计对象从繁杂的无序状态、调整为清晰的有序状态 , 是一件非常考验设计师功底的活 。
文章图片
进一步聚焦到产品设计本身 , 我引出“关联拟态”的概念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