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近几年发展较快、规模较大的硅谷公司 , 从共享单车到外卖送餐、从移动支付到短视频直播 , 都是吸收来自中国等硅谷以外地区的模式 , 再进行本土化的转化和复制 。 在Crunchbase实时更新的全球独角兽榜单中 , 截至2021年11月 , 在榜单上的估值前20名的公司中 , 总部位于硅谷的只有Stripe、Instacart、Databricks、Chime这4家企业 , 还有3家位于美国其他城市 , 其余13家则分别来自中国、印度以及欧洲 。
而如果我们回看2015年 , 当年独角兽榜单前10名中硅谷公司就霸占了6名 。 而这6名都是谁呢?Uber、Airbnb、Palantir、Snapchat、Pinterest、Dropbox 。 它们创新模式无不在此后几年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全球各国掀起模仿Uber、Airbnb的热潮、Snap阅后即焚席卷年轻群体 , Pinterest的瀑布流生活分享开辟出全新的社交战场……

文章图片
图4/12
全球独角兽估值榜单前十名中的硅谷公司 , 左为2015年8月排名 , 右为2021年11月排名
最近几年 , 再鲜有初创公司能复制Uber、Airbnb等爆发式融资和估值成长路径 , 大公司的烧钱和扩张也越来越循序渐进甚至有迹可循 。 从2000年到2015年 , 经历了活力四射、斗志昂扬的15年后 , 现在的硅谷 , 仿若是从一个活力四射的青年慢慢地步入了中年——更稳定 , 却也少了些激情 。 我们不禁想问 , 硅谷的创新活力究竟因何而消减?
科技巨头“吞噬”硅谷
如今当我们谈论科技与创新时 , 一定绕不开的是那几家掌握着科技话语权的科技巨头们 。
二十年来 , 以苹果、亚马逊、谷歌、Facebook、微软为代表的头部科技公司 , 出手收购了硅谷以及整个美国地区数百家中小型创业公司 。 它们都遵循了类似的模式——先收购原本业务内的公司巩固自己的主导地位 , 然后长出触角 , 在新领域进行收购以增加收入来源和包抄竞争对手 。
近日 , 《华盛顿邮报》对苹果、谷歌、亚马逊和Facebook四家科技巨头的收购史做了一次较为全面的统计 , 为我们直观地展现了近二十年来巨头们在科技领域压制性的扩张 。
苹果从1988年第一次收购至今共完成了在消费硬件主业务线上27次收购 , 其他业务领域96次收购 。 其中包括收购Siri将其开发成语音助手 , 收购Beats拓展出Apple Music进而与Spotify竞争 , 收购健康监测公司Gliimpse布局健康业务等 。

文章图片
图5/12
图片来自华盛顿邮报 , 版权属于原作者
亚马逊从1998年第一次收购至今 , 在图书、电子商务领域内完成了40次收购 , 在其他业务领域完成了71次收购 。 包括从2012年开始收购Peritor、ClusterK等一系列云计算公司开启公司第二业务增长极 , 在2017年以137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Whole Foods布局线下零售行业 , 2018年连续收购Echo、Blink、Eero等物联网潜力企业 , 大举进军智能家居 。
最近两年 , 亚马逊还将触角伸向了媒体和游戏(收购米高梅、Umbra 3D、Wondery)、健康(收购Health Navigator)和自动驾驶领域(收购Zoox) , 业务几乎覆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

文章图片
图6/12
图片来自华盛顿邮报 , 版权属于原作者
谷歌的收购史则更为庞大 。 迄今为止 , 谷歌已经完成了原搜索、地图、广告业务内的81次收购 , 以及在其他领域187次的收购 。 而在巩固搜索引擎霸主地位之后 , 谷歌每一次华丽蜕变似乎都跟收购相关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