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维互动地图看风水 如何用奥维地图看风水( 三 )




陶弘历先生让我们往西看,在远处的村庄里,有一个隆起的大土包,他告诉我们,那里是第七位秦王朱诚泳墓,他谥号简,又称简王,简王墓的神道已经部分被淹没在村中,它曾在1989年11月18日被盗,陪葬的彩陶马和彩陶俑被洗劫一空,后来此案被破获,被盗的陶俑、陶马被追回,现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内 。根据《咸宁县志》记载,第九位秦王定王墓就祔葬在简王墓旁 。


少陵原上的明秦王墓,全部坐北朝南,神道和石像都在墓冢的南边 。从朱樉墓走下来,冢的南边有一条笔直的土路向远处延伸过去,这应该就是曾经的神道,沿着神道往南走约100米,便有一对威武的石狮面向南蹲着,石狮前面,两组石像在神道两边的麦田里排列开来,由北向南依次是:武士、文官、石马、麒麟、石羊、石虎、华表 。武士神情忠勇威严,通高近三米,双手拄剑;文官则显得和蔼了许多,身着博衣大袖的长袍,腰系玉带,衣服上的褶皱清晰可见,然而六百多年的风雨侵蚀却让文官像的脸上出现了条条“皱纹”;石马体态丰满健壮,马鞍、马镫、辔头齐备,陶弘历先生说:“有些石马身上原本有云状的花纹……后来整天风吹日晒雨淋的,已经没有以前明显了 。”“有什么保护方法吗?”记者询问,陶弘历先生摇了摇头说:“现在对于这种露天石刻没有什么好的保护办法,而且我们不论技术还是资金都跟不上,看着这些文物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我们也很心痛 。”他还说,虽然石像经历了六百多年风雨的侵蚀,但是最近几十年的损坏程度比以前严重,因为现在酸雨较多,对石像的侵蚀比较大 。


当地的村民说,以前在墓冢周围常能挖到一些古代的瓦片 。朱樉墓的周围应该是有陵园建筑的,史红帅副研究员曾告诉记者,秦王的陵园内建造有祭祀用的“享堂”,专供后人祭拜,陵墓区外围应该有围墙与外界相隔,陵园内种植大量松柏,林木森蔚,庄严肃穆,植被状况远胜于今 。


第二代秦王朱尚炳之墓在朱樉墓北方约0.5公里处的东伍村,雁引路将这父子俩隔开 。杜陵文馆所就建造在隐王朱尚炳的陵区内 。比起朱樉墓,隐王墓的封土稍小了一些,神道两旁的石像也比朱樉墓少,从北到南依次是石马、武士、文官、石马、石麒麟,没有石狮、石虎、石羊和华表,石像摆放的顺序也与朱樉墓的大不相同 。


离开了隐王墓,我们沿着雁翔路往西走,来到三府井村,这里有从第十位到第十三位秦王的四座藩王墓,然而现在地表能看到封土的就仅有宣王墓一座,其他的都在各个时期平整土地时逐渐消失了 。宣王墓的封土比起朱樉墓和隐王墓都小了一些,墓冢的一角被削去,露出黄色的夯土层,陶弘历先生告诉我们,前些年,村里曾在这里取土,破坏比较严重 。由于宣王是第十代秦王,属于明末,所以其石像和朱樉墓、隐王墓的差别非常大 。不论人像还是动物像,都显得肥胖了许多,两只石马旁还多了牵马人,这在明秦王墓的石像中是独一无二的 。


站在宣王墓顶,可以看到南边的世子朱敬珍墓,史载他是秦王之子,天资聪颖,然而不幸患痘疹,死时仅六岁,朱敬珍墓两旁有石马、石麒麟各一只 。


三府井村的几位老人说,他们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从来不知道这些冢是什么时候、什么人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曾有人来这里考察,说这些墓葬没有什么价值了,所以后来平整土地时把一些较小的墓冢全铲平了 。他们还说,曾经见过墓里的陶俑,彩绘的,很漂亮 。陶弘历先生告诉我们:“这些墓葬已经被盗过了 。”长安明十三陵中还剩下多少文物,谁也说不清楚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