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Make海底捞Great Again?( 三 )


恢复大区制度 , 被部分市场人士解读为重新恢复“强人治理”在海底捞中的重要地位 。
引用黄铁鹰的话 , 海底捞的管理秘诀就是一级一级地复制“小张勇” 。 在其《海底捞你学不会》一书中记载了张勇这么一个小桥段:
重新整顿大区制度、推进核心价值观落地 , 张勇希望用最熟悉的方式重新掌控这家公司 , 在这艘高速运行的火车上“拨乱反正” 。
海底捞“上上下下”怕是要再忙上一阵了 。
危险游戏
公告之后 , 海底捞首个交易日开盘一度涨超10% , 后回落至4.75% , 部分能反映出乐观资金对海底捞业绩未来“见底”的情绪 。
回到过去、重塑辉煌是一件带有浪漫主义的事情 , 却也同样带有一点赌注的味道 。 它的潜台词是 , 海底捞模式本身是没有问题的 , 有问题的核心症结仅仅是过去一两年时间中的执行偏差 。
换言之 , 张勇或许认为海底捞之所以遇到困难 , 主要原因是海底捞没有那么像“海底捞”了 。
这样的观点 , 自然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 。 的确有消费者因为服务、菜品品质等原因离开了海底捞 。 但这种“讨巧”归因的风险在于 , 我们很容易忽略海底捞在过去两年中下滑的其他潜在原因 。 而后者与前者一样 , 同样是改变海底捞生态的重要推动因素 。
其中最受舆论诟病的 , 则是海底捞品牌近年在产品侧的创新能力存在感一直较低 , 对品牌的拉动是不足的 。 最常见的“指控”就是 , “口味一般” 。
当采访人员问到张勇 , 如何看待网上评价海底捞“不好吃”这件事情时 , 张勇将话头引向了“友商” , 颇有一种“特斯拉说自己没有公关费”的味道 。
在后面的问题中 , 张勇补了一句:
这句话多少有点不公道 。 与其说消费者价格敏感 , 不如说部分消费者吃了以后认为海底捞的口味与价格不匹配 。 在他们街边转角的社区门头里 , 可能开了一家便宜又好吃的火锅店 , 老板热情好客、嘘寒问暖 , 临走前还给送一打糖果——就像张勇自己创业时做的那样 。

咋,Make海底捞Great Again?

文章图片
图6/11
1994年简阳海底捞 | 图源:海底捞官网
打败巨人并不需要巨人 , 大部分时候都是这些微小的个体 。
张勇或许忘了 , 海底捞在早期将火锅这一品类打入到非重度火锅城市的时候 , 带来的不仅仅是美食 , 更多给消费者非常多“超预期”的产品创新 。 通过海底捞 , 全国各地的消费者第一次发现 , 排队时还可以美甲、菜品可以点半份、锅底可以点九分之一、点份手擀面可以看表演、过生日会有手推车、单人食还有个小熊……
“超预期”的服务 , 让海底捞获得了巨大的口碑声量 。 因此 , 海底捞在过去没有营销、不会营销、也不用营销 。 依托强大的口碑声量向前走 , 走到哪里都是微博热搜 。
但服务创新带来的边际效应是较低的 , 消费者进入门店最终是来吃饭的 。
除了海底捞 , 再没有第二家餐饮公司 , 敢在品牌标签上与“服务”做深度绑定 。 巴奴卖毛肚、捞王卖猪肚鸡 , 而海底捞除了超市里的自热锅 , 没有一个让消费者印象深刻的拳头级产品 。 而海底捞餐厅的“创新点”似乎也成为了一个“教科书”般经典而略显陈旧的话题 。 人人都夸赞海底捞 , 但再没有人感到惊喜与意外 。
“海底捞正在变成一个‘不出错’的火锅店” , 有资深火锅消费者对品玩表示 。 海底捞对于他来说 , 最大的优势在于任何时间段、任何一家门店的出品 , 都不会太错 。 “你可以深夜吃到新鲜的黄喉 。 在陌生的城市出差 , 也可以充分信任海底捞招牌下的品质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