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姥姥”,火了

拿过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 出过大学物理教材……谁也没有想到 , 从同济大学退休后 , 吴於人教授会因为“网红“身份走红 。
“科学姥姥”,火了
文章图片

2018年开始 , 她和团队其他成员开始尝试通过短视频科普物理知识 。 短短3年时间 , 他们运营的抖音账号“不刷题”就积累了117万粉丝 , 获赞361万 。 “缘起物理、情系科学、心系孩子”的吴於人教授 , 也成了无数粉丝熟悉的“科学姥姥” 。
“科学姥姥”,火了
文章图片

不刷题的“科学姥姥”
2018年 , 吴於人和学生关大勇牵头 , 联合十位教授、博士成立了“不刷题俱乐部” 。 从名字就不难看出 , 这是一次旨在激发青少年兴趣 , 拒绝重复、机械式训练的尝试 。 同年4月 , 俱乐部开始更新抖音账号“不刷题” , 探索以短视频的形式进行科普 。
“科学姥姥”,火了
文章图片

一开始 , 账号内容以实践基地的日常科普活动为主 , 并不固定 。 相比之下 , 吴於人教授出境解说的视频总是播放量更高 , 甚至接连出了好几个“爆款” 。 于是 , 吴於人就成了“不刷题”账号的常驻女主角 , 并且有了专门的作品合集——“科学姥姥” 。
合集的名字来源于晚辈对吴於人的称呼 。 吴於人说 , 自己从前带的学生 , 现在很多也有自己的孩子了 , 见了她总追着叫姥姥 。 “后来 , 大家都跟着这么叫 , 还给我起名叫‘科学姥姥’ 。 ”
镜头前 , 吴於人教授总是穿一件渔夫马甲 。 插袋、拉锁袋、侧开袋……就像哆啦A梦的神奇口袋 , 她能从马甲里掏出各种用的、吃的、玩的 , 每一件小东西都有可能成为下一秒她用来科普的实验工具 。 吴於人介绍说:“我这个人忘性大 , 拿包容易忘记 , 就放在身上最方便 。 在大学教书的时候就开始穿这种马甲了 , 我刚刚把夏天的换掉 , 这件是秋冬的 , 可以保暖 。 ”
从退休教授到抖音“网红”
在吴於人教授的抖音里 , 粉丝不仅可以从蛋炒饭中学习了解力学模型 , 也可以在平板车的运动中深入认识动量守恒定律 。 评论区里 , 不少网友都喜欢上了她深入浅出的讲解 , 甚至有人感慨道:“但凡我的物理老师有奶奶这么通俗易懂 , 也不至于不及格 。 ”
“科学姥姥”,火了
文章图片

事实上 , 如何让高大上的物理知识 , 变成连孩子们也感兴趣、学得懂的东西 , 吴於人已经努力了十几年 。
退休之前 , 她作为物理学教授 , 在同济大学担任物理演示实验室主任、教研室主任等职务 。 在上《大学物理》这门课时 , 她注意到不少学生对物理有明显的畏难情绪 。 这些学生或许很擅长做物理题 , 但却并不喜欢物理 , 更谈不上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 。
因此 , 吴於人有意在实验器材的选择和布置上贴近生活 , 并和同事们一起建设了物理探索实验室 , 引导越来越多的学生重拾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
2007年 , 在同济大学支持下 , 上海市科委、教委指导和资助吴於人等人创办上海市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同济大学物理实践工作站 。 这是当时上海首个对青少年开放的大学实验室 。 吴於人担任站长 , 她延续了此前在探索实验室积累的经验 , 开始面向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们进行“降维”科普 。
视频播放量超5000万
然而工作站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 , 成立四个月 , 工作站仅接待了600多名中学生 。 许多家长听闻实验室的学习“跟考试关系不大” , 便打了退堂鼓 。 最惨淡的时候 , 偌大的实验空间只有3名小朋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