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 , 是因为不够了解;不了解 , 是因为缺乏好奇心 。 那么 , 要怎样让学生对物理产生真正的、持续的好奇心呢?当下盛行的刷题式教育显然是行不通的 , 反倒适得其反 。
吴於人想起自己小时候 , 爱上科学 , 爱上观察和思考 , 似乎毫不费力 , 只是那么自然而然的一件事情 。
父亲是新中国第一代航天人 , 平常工作既神秘又繁忙 , 出差是家常便饭 , 常常一礼拜 , 只有礼拜天的几个钟头 , 回到家同孩子们在一起 。 但就是那短暂几个钟头的时光 , 让吴於人感受到了充沛的爱与欢乐 。
父亲带姐弟俩一起体验生活点滴 , 观察、思考一些日常的小问题 。 比如:煮饺子时 , 为什么饺子会浮起来?湿手绢贴在玻璃上 , 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 掀下来的时候 , 就像熨烫过一般?洗袜子的时候 , 是一股脑地放在肥皂水里洗 , 还是一只只地抹肥皂洗 , 哪样洗得更干净呢?
没有铺天盖地的“刷题” , 有的只是寓教于乐的点滴日常 。 那些无形之中的思维启发 , 成为吴於人日后取之不尽的矿藏 。 吴於人也因此和物理结下一生的缘分:中学的时候 , 吴於人最喜欢的便是物理课;恢复高考时 , 她考上了大学 , 还是学物理 , 毕业后又继续从事物理教学工作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后来做大学物理课程研发 , 吴於人有意在实验器材的选择和布置上贴近生活 , 设计实验内容时 , 也格外注重趣味性 , 这一切都是为了引导学生们发现问题 , 思考那些鲜活的现象 , 探究深层的科学规律 。
吴於人和同济大学的同事们一起建设物理探索实验室 ,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从中拾回科学探索的纯粹乐趣 。 随后 , 吴於人又通过努力争取 , 获得了上海市科委、教委的支持 , 建立了同济大学物理实践工作站——上海第一家对青少年开放的大学实验室 , 并担任了首任站长 。 她和学生志愿者们组织策划的一系列趣味物理活动 , 备受青少年欢迎 。
“还是要从娃娃抓起” , 这是吴於人的另一点深刻体会 。 孩子还没有形成思维定势 , 就像是一张正待涂写的白纸 , 很多时候一点就通 。 只要良好地启发和引导 , 他们就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惊喜 。
文章图片
吴教授做实验示范
“只要有精力 , 我就会一直做下去”
2010年 , 60岁的吴教授从同济大学退休后 , 仍然专注做青少年的科普教育 ,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 , 吴教授找到了新的传播形式 。
2018年 , 吴教授与学生 , 开始尝试用短视频传播科普内容 , 成立了不刷题俱乐部 , 吴教授说要让更多人在科学实验中找到乐趣 。
“物理不是死做题 , 不刷题也能学好物理”
文章图片
如今72岁的吴教授仍然在坚持 , 她的科普视频 , 吸引了全网上百万粉丝的关注 , 吴教授说做科普是自己的责任 , 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物理的魅力 , 领略到科学世界的乐趣 , 这些努力就都是值得的 , “只要还有精力我就会一直做下去 。 ”
综合自新华网、新华每日电讯、央视新闻等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