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丈夫当如是也是谁说的 嗟夫大丈夫当如此也(11)




刘邦的总结是对的,刘邦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


这个总结是领导力层面的总结,也就是说,只有真正做过大领导的人,才能够明白领导力的关键 。如果一个大领导告诉你“打天下没有别的,给兄弟们分够就行了”,这个人境界一定不高,充其量做一个山大王 。但是你要像刘邦这样,成就大汉四百年的基业,那一定要有很大的格局 。刘邦是从领导力的层面反思,说善于倾听,善于用人,能够信任、授权别人,这才是自己和项羽最本质的区别 。所以也希望大家能从刘邦的人生中学会一些东西 。


这本书写到大汉王朝的建立就结束了,我觉得大家肯定意犹未尽,因为你听关于刘邦的书,你肯定希望知道刘邦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后续彭越、韩信、英布都被杀了,也就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刘邦最后一年的时候,他派陈平和周勃到前线去杀樊哙 。樊哙是从芒、砀根据地开始就跟着刘邦的,鸿门宴上还救过刘邦的命 。而且樊哙跟刘邦是连襟——樊哙娶了吕雉的妹妹 。这样的人,刘邦怎么可能要杀他呢?陈平很会处理这种事,他去了前线以后没有杀樊哙,而是把樊哙带回长安见刘邦,意思是要杀也是你亲自杀 。结果就在这个时候,刘邦去世了,所以樊哙没有被杀 。刘邦因为旧伤复发死了 。


后来大家讨论,为什么刘邦到晚年要杀樊哙?樊哙明明没有反意 。这就牵扯到最后的宫廷内斗 。因为刘邦最喜爱的孩子是刘如意,说“如意类我” 。刘如意是戚夫人生的孩子,而吕雉最恨的就是戚夫人 。吕雉的孩子是后来的惠帝刘盈,所以刘盈要想登基,那就要有军事力量支持,能够支持他的最大的军事力量,就是他姨父樊哙 。所以刘邦在最后有可能是为了自己的如意能够登基,要剿灭吕氏的力量,所以才要杀樊哙 。


你会发现,这些人到最后都没有朋友,全是利益、权力的关系 。刘邦当了皇帝以后还回过沛县,跟他的父老乡亲们一块儿吃饭、喝酒、聊天 。刘邦在那儿作了一首诗:“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这么一个人,在历史上给我们留下了这么一首气魄宏大的诗,给我们打下了一个大一统的江山,他是孟子所说的“定于一”的“一”,让老百姓能够享受几百年安稳的历史,也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件事 。


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这本书,希望大家能够更多地了解刘邦这个人,这是我们所构筑的历史拼图当中的又一块重要的拼图,谢谢大家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