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另一方面 , 镁电池和锌电池在技术和材料上仍有相当多障碍有待克服 , 目前还没有找到比较合适的电极材料 , 更谈不上大规模应用 。 墨柯预测 , 考虑到一项新技术从实验室研制到量产再到大规模应用的过程 , 这些替代技术可能需要等待二三十年才能发展成熟 。 他还表示 , 即便是相对成熟的钠电池 , 由于钠离子半径和体积相对较大 , 因此在能量密度提升上受到限制 , 可能更适合储能电池、二轮电动车等对能量密度要求不高的领域 。 宁德时代透露 , 已经开发出了钠电池和锂电池共用的体系 , 彼此可以“取长补短” 。
锂电池还可以再“挖潜”
如果锂电池在短时间内还难以被取代 , 那么它的未来又如何呢?墨柯认为 , 今年以来锂电池相关原材料价格的飞涨存在人为炒作的成分 , 单就锂资源的储备量而言 , 虽然远不如钠镁锌 , 但在未来三五十年内是绝对够用的 。
【多国押注镁电池,“后锂电池”时代要来了吗?】同时锂电池的潜力还远没有被挖掘干净 。 墨柯表示 , 锂电池理论能量密度最高可达到700Wh/kg , 目前高镍811电池(即电池正极材料中镍占比80%、钴占比10%、锰占比10%)的能量密度能达到260-270Wh/kg , 而日韩头部电池企业在2021年都推出镍含量在90%以上超高镍电池产品 , 再加上负极采用硅碳材料 , 有望将能量密度提高到400Wh/kg , 相当于锂电池的储电能力提升了50% 。 此外 , 多国还在研究将锂电池的液态电解液替换为固体电解质 , 可以同时提高其能量密度和安全性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