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科学评价考核机制 保障人才潜心科研( 二 )


对此 , 金魁深有体会 。 2012年 , 他学成归国 , 来到物理所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 。 回国前 , 他就已做出优秀的科研成果 , 在《自然》上发表过论文 。 但在物理所 , 没人有“特殊待遇” , 最有分量的研究员职称评审也非常严格 。
金魁说:“所里真正看重的是 , 你来之后有没有做出重要的成果和贡献 。 要证明自己的能力 , 获得大家的认可 , 只有埋头苦干 , 拿出点真本事 。 ”
和国内不少研究机构一样 , 物理所也一度以论文发表量作为唯一评价标准 。 在实施这一评价方式的较早期 , 物理所发表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数及论文引用数 , 还在全国科研机构中“连续12年位居第一” 。
随着我国科研实力的增强 , 在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过程中 , 唯论文的评价标准已明显不利于原创性重大成果的出现 。 物理所及时改革 , 于2009年6月废止论文奖励办法 , 实施了“国际评价”和“学术交流”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 。
胡江平说:“简单说就是以‘成果’来论英雄 。 考核不数文章、不看影响因子、不看经费数量 , 而是强调成果质量和价值 , 看是否做到国际前沿、是否解决了重要学术难题、是否具有重大原创性突破、是否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 。 ”
2004年 , 周兴江来到物理所 , 并担任超导实验室主任 , 开始全身心投入仪器研制和设备搭建 。 在此期间 , 周兴江多年没有发表论文 。 但是在新的考核评价制度下 , “没有论文”并没有成为周兴江在所里成长和发展的“拦路虎” 。 各种制度的保障让他没有任何束缚 , 大展拳脚 , 最终研制成功多项设备 。 得益于此 , 一项项重大突破性成果相继诞生 。
胡江平说 , 对于物理学基础研究 , 理论预研、样品制备和实验观测3个环节必须环环相扣 , 才能获得成功 。 “然而 , 由于自我搭建精端实验设备的周期通常比较长 , 一直以来国内不少研究人员‘怕耽误发论文’ , 因此不太喜欢自己动手研制设备 。 ”
周兴江的故事再次说明 , 基础研究要“坐得住、钻得进、研得深” , 就必须不断改革、健全科学评价考核机制 , 保障人才潜心科研 。
营造氛围
宽松、公平、开放 , 科学问题面前人人平等
胡江平说 , 科学家自身的兴趣和好奇心是推动科研创新的原动力 , 而激发兴趣和维系好奇心的关键 , 正是打造一个“宽松、公平、开放”的学术环境 。 他记得 , 新建物理所大楼时 , 大家建议 , 展板可以少一些 , 但黑板一定要到处都有 , 让研究者能随时随地把灵感记录下来 , 产生思想的“火花碰撞” 。
2017年6月 , 翁红明和两位同事石友国、钱天带领团队首次观测到“三重简并费米子” , 引起国际物理学界关注 。 这是物理所科研团队继拓扑绝缘体、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外尔费米子之后 , 在拓扑物态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次重要突破 。
这一成果的缘起 , 就是石友国、翁红明、钱天3位青年科学家一次喝咖啡时的“思想碰撞” 。
物理所的咖啡厅在学术界享有盛誉 , 不但因为咖啡好喝 , 也因为常有科研人员汇聚在此畅聊科学、各抒己见 , 聊着聊着 , 灵感经常“火花四射” 。
和大家一样 , 翁红明、石友国和钱天工作之余也喜欢在咖啡厅一聚 。 翁红明有什么新想法一定第一时间告诉他们 , 石友国和钱天在实验过程中有什么新发现或疑惑 , 也会第一时间反馈给翁红明 。
“闲聊中就能交换信息 , 我们的交流是完全敞开的 , 毫无保留地让大家知道我们做了什么 。 ”翁红明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