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技术发展尚未成熟 , 折痕、易碎、漏液、黑屏等“硬伤”是消费者吐槽最多的地方 。 打开消费者投诉网站 , 针对折叠屏手机的投诉几乎全部集中在脆弱的屏幕问题之上 , 并且无论三星、华为还是小米 , 都被认为换屏难、换屏贵、售后服务差 , 引起消费者大量不满 。
文章图片
折叠屏技术对产业链要求高 , 所涉及技术细节也十分复杂 , 研发难度很大 , 更难以在短期内迅速完善及降低成本 。 折叠屏铰链一共使用了超过100个零部件 , 既要保证手机在折叠后保持一定的R角 , 翻开之后又要保持平整 。 三星曾宣称自家产品Galaxy Fold可以折叠20万次 , 但据SquareTrade公司进行的屏幕折叠测试显示 , 当折叠119380次之后 , 铰链已经失去98%的阻尼感 , 一半屏幕停止工作 。 据报道 , 华为第一代折叠屏手机的换屏率高达50% , 三星的折叠屏断屏问题更是从未消失 。 上万元买一台故障不断、飞快报废的手机 , 想必大多数人都会在“剁手”前有些犹豫 。
目前看来 , 仅仅在屏幕大小上做文章的折叠屏设计价值大于实用价值 。 与在技术上的巨大难度相比 , 折叠屏似乎并没有给智能手机带来革命性的突破 。
文章图片
另一个充满了矛盾的点在于 , 折叠屏手机形态与消费者对智能手机的期待实际上有所冲突 , 再加上缺少合适的消费场景 , 消费者实际上很难有较大消费需求 。 从大哥大到5.42 英寸的iPhone13 mini , 手机自诞生以来追求的都是更轻、更薄、更便捷 。 体积大、重量高的折叠屏手机常常被戏称为“板砖” , 手上不好拿 , 兜里也放不下 , 与消费者期待想去甚远 。
在应用场景上 , 折叠屏手机的方向始终不够不清晰 。 虽然折叠屏手机成功将手机平板合二为一 , 但从长期发展来看 , 平板电脑本身的应用范围都不算十分明朗 。 除此之外 , 比普通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加起来还要贵的折叠屏手机也让它的大屏优势在价格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
三、柔性屏的未来 , 不只是手机?
既然费力不讨好 , 为何还有一波又一波的手机厂商跳进折叠屏手机的战场?事实上 , 即使在短期内难以达到体验预期 , 折叠屏的未来却大有可为 。
各大手机厂商争先入局折叠屏手机市场 , 其背后根源主要来自于智能手机行业日益剧增的增量焦虑 。 手机销量持续低迷、消费者换新欲下降 , 是智能手机市场饱和后难以消解的现状 ,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显示 , 目前用户的换机时长已从早先的 18 个月延长到了 36 个月 。 全球智能手机行业仍处于疫情带来的低迷期之中 , 手机厂商急需开拓出新的增长曲线 , 因此 , 吸睛力十足的折叠屏手机成为了一个重要方向 。
在折叠屏手机领域布局较早、产品较多的三星与华为 , 近年来都在市场波动中面临着种种危机 , 三星手机在中国销量惨淡 , 华为更是在制裁下艰难转型 。 对这些厂商而言 , 它们更需要重新向市场证明自身的实力 , 用折叠屏手机为自身科技背书 , 并进一步为品牌带来光环效应 。
文章图片
作为承载信息的载体 , 人们仍然痴迷于将屏幕变成和纸张一样轻薄的存在 , 且可以像文件、报纸那样卷起来带走 , 这也让折叠成了屏幕技术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阶段 。 即使在应用上还存在种种难题 , 但在更高科技的产品出现之前 , 折叠屏手机是在未来几年间手机形态变革的一大趋势 , 提前布局折叠屏市场 , 能为手机厂商带来先发优势 , 也为其在科技研发方面提前做好积累 。 除了三星是折叠屏手机赛道的绝对王者之外 , 华为的市场份额虽然排到第二 , 但也仅有10.56% , 也就是说 , 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 , 大部分折叠屏手机玩家实力相差不大 , 因此 , 手机厂商越早入局机会越大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