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首个提出云智一体 , 正是由于百度方面意识到云与AI技术结合的价值与机会 。
云智一体 , 由于对智能的强调 , 实现了差异化的错位竞争 , 时至今日 , 百度智能云稳居IDC统计的“AI公有云服务市场”国内龙头 , 以及公有云国内整体大盘的“四朵云”之一地位 , 已经显示出这一差异化打法的成功 。
另一方面 , 百度智能云业务的强劲增长 , 对全球AI产业同样有着不小的启示意义 。
2016年 , “阿尔法狗”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李世乭 , 几乎是一夜之间点燃了全世界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热情 , 如果说机电产品成为人类身体能力的倍增器 , ICT产品成为人类感受能力的倍增器 , 那么人工智能技术 , 则通过这一里程碑事件 , 明白无误显示出成为人类思维能力倍增器的前景 , 并顺理成章承载了产业革命的期待 。
然而经历了热钱汹涌 , 泥沙俱下的泡沫 ,外界终于发现在AI靓丽愿景与一门严肃的生意之间 , 存在着商业模式落地的鸿沟 , 犹如汽车发动机和轮胎之间 , 欠缺了传动的齿箱 , 国内外不少曾风光无限的AI“小龙” , 在故事讲完 , 观众离场后 , 苦苦挣扎在商业模式的迷雾中 。
在百度智能云入局前后 , 并不是没有其它厂商试图推出公有云+AI的技术主张 , 百度的成功之处 , 在于其主张与自身能力的高度匹配 , 比其他“大厂”更齐全的AI技术栈积淀 , 比独立“小厂”更丰厚的自有流量资源 , 使其能够顺利打通商业模式落地的“堵点” 。
以智能作为百度智能云的差异化特征 ,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视角 , 即AI在传统云计算技术架构中确实处于相对尴尬的地位 , 在云原生时代 , AI技术要实现对终端客户的可及性、可用性 , 必须实现云平台面向AI应用的深度优化, 需要实现算力、算法框架、终端数据业务工作流 , 从清洗、标注到训练发布的全面集成 。
文章图片
然而这样的优化和集成 , 往往需要从底层软硬件到中间件 , 再到上层应用的全栈重构 , 国内外均缺乏成熟的架构实践 , “顺风顺水”的领先厂商 , 也没有足够意愿进行如此大的投资乃至商业战略变革 , 而平台型厂商之外的独立AI企业 , 更缺乏足够资源推动这样的技术重构 。
大厂不愿做 , 小厂做不了 , 这一格局 , 是AI技术难以商业落地的重要原因 , 而正如上文所提及的 , 百度的躬身入局 , 打通了这一“堵点” 。
在泡沫兴灭的完整循环后 , 百 度智能云业务的起飞 , 为整装再出发的全球人工智能产业 , 带来了巨大鼓舞与启发。
新跳板 , “最后半公里”直飞
百度智能云业务的“起飞” , 不仅来自于战略层面的精巧定位 , 同样离不开战术层面的业务执行 , 百度没有选择走平台型互联网企业的常见路数 , 即满足于做通用工具的“轻活” , 把接触企业 , 接触行业的“脏活累活”甩给咨询实施伙伴 , 而是投入巨大资源 , 做深度适配行业与场景的端到端解决方案 。
除了开发资源的投入 , 渠道能力也不可或缺 。
在面向企业客户的世界里 , “酒香不怕巷子深”是一种美好的想象 , 企业客户对于生产工具迁移 , 有着天然的保守倾向 , 即便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要客户买单 , 也不得不面临“最后半公里”的信任与沟通难题 , 往往需要密集的销售与顾问“贴身服务” , 百度智能云业务成功 , 同样离不开销售服务体系在区域市场的长期积累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