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园的水到底有多深?连马未都也曾被人给“套路”了"
----"潘家园的水到底有多深?连马未都也曾被人给“套路”了"//----
----"潘家园的水到底有多深?连马未都也曾被人给“套路”了"//----
----"潘家园的水到底有多深?连马未都也曾被人给“套路”了"//----
"multi_version":false
在古玩行内 , 如果说起地摊文化 , 那北京的潘家园自然是绕不开的话题 , 它历经沧桑 , 从一个民间自发形成的小市场 , 发展到今天成为了一个古董街的代名词 , 这里发生了太多的故事 。
按照收藏家马未都老师的说法 , “潘家园旧物市场”的前身是在长椿街 , 规模非常有限 , 只有7、8个摊位 , 并且是寄生在菜市场的深处 , 由于没有合法手续 , 这些摊贩选择了一个较为隐蔽的场所 , 面对相关部门的清查 , 他们常常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 。
有时他们会被赶到白桥 , 或是玉渊潭 , 经过几番流离 , 这些古董商贩在后海形成相对较大的规模 , 后海有着非常浓烈的传统气息 , 由于早期的古董还不被大多数中国人所认可 , 在古玩市场上随随便便就能出件官窑 , 那时候还没有人造古玩的假 , 因为真的都不是太容易卖得出去 , 谁还花钱造它的假呢 。
有人一解开包袱 , 拿出来的就是一件宣德盘子 , 所谓内行看门道 , 外行看热闹 , 对于马未都他们这些早期的古董收藏爱好者来说 , 这些东西足够让他们兴奋一阵子 , 而对于那些外行人来讲 , 和大伙凑凑热闹 , 看个乐子也是一种娱乐 。
随着古董地摊越来越多 , 逐渐对后海一条街的交通造成了一定影响 , 这些商贩又转到了鼓楼 , 在鼓楼和钟楼中间的那片空场 , 有古董摊贩 , 也有小吃摊贩 , 大家一吃着卤煮炒肝 , 爆肚羊杂 , 一边聊着、欣赏着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 。
然而当鼓楼地摊形成规模 ,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又来了 , 地摊再次造成了阻碍交通、影响市容的现象 , 最终这个市场因无合法手续而被取缔 。 这些人又转到了潘家园 , 最终形成了正规的合法商业街 , 从此才有了之后古董行的兴盛 。
越来越多的外地人也背着大包小包来潘家园交易古玩 , 由于第二天一早就要出摊 , 很多外地来的商户都是头天晚上就赶到了潘家园附近 , 找地方住下来 , 慢慢地这些商户把周边的旅店、招待所的生意都带起来了 。
甚至引来了很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 ,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 , 中国逐渐进入了商品经济社会 , 改革开放也初见规模 , 人们文化和精神层面的需求逐渐变得多元化 , 古董开始成为大众们眼中的香饽饽 。
后来的潘家园每个地摊都会围着一圈脑袋 , 有人蹲下来看东西 , 问了问价钱 , 嫌贵 , 放下了 。 后面立刻就伸出来一只手把东西接过来了:“我要了” 。 所以那时候在潘家园买古玩不能犹豫 , 你一旦放下 , 立刻就有人上来了 。
然而这个圈子大了之后 , 自然也就变得鱼龙混杂 , 三教九流什么样的人都能碰到 , 古玩行逐渐有了一些江湖式的险恶 , 在这片市场中 , 有人得意 , 便有人失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