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传到底要表达什么 悟空传 小说( 二 )


师徒之间不再有等级关系,大家互相推卸责任 。当徒弟三人自顾自地打架斗嘴时,唐僧的反应是"你们是大爷,我去给你们找吃的,还不行吗?"这里不再是《西游记》中师父唐僧偶尔想自己化个缘,悟空和八戒都拦着的和睦形象:
行者笑道:"……俗语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岂有为弟子者高坐,教师父去化斋之理?"……沙僧在旁笑道:"师兄,不必多讲 。师父的心性如此,不必违拗 。若恼了他,就化将斋来,他也不吃 。"
原来师徒之间是谦恭有加的情形,两位师兄都认为师父是父辈,化斋这些小事应该由弟子代劳 。唯有沙僧善解人意,明白师父想要显扬自己能力,在徒弟们面前"露一手"的小心思 。他是谦恭的模范,担心"违拗"师父而顺着师父的意愿 。这和《悟空传》中师父无奈必须自己化斋才有饭吃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师徒关系颠倒,师父为徒弟化斋成了理所应当,而且称呼徒弟为"大爷" 。
沙僧和二位师兄一样是看客,冷眼旁观师父怎样化缘,徒弟反而成了"座上宾" 。当唐僧自己去化缘,悟空以女妖精在等他而开师父玩笑时,三个徒弟冷笑道:"哼哼哼哼……",当师父僧袍被扯破时,三个徒弟嘲笑师父的无能,笑成一团,连打架都忘了,"哈哈哈哈……" 。可以想象,师父辛辛苦苦化来斋饭,沙僧等人则会蜂拥而上,抢得一干二净 。毫无谦让、礼仪可言 。唐僧和悟空、八戒讨论天上地下谁唯我独尊的问题时,唐僧认为是"佛",并以如来祖出生时的话语证明是"佛" 。

悟空传到底要表达什么 悟空传 小说

文章插图

三、懒惰散漫,消极怠工我们对沙僧的固有认知是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然而,《悟空传》中的沙僧却常睡懒觉 。仅有的任务就是"监视取经队伍"和收集琉璃盏碎片,并将其拼好以赎罪重返天庭 。《西游记》中沙僧取经实质上也是为了赎罪,摆脱在流沙河吃人的命运 。而今何在笔下的沙僧走的是害人利己的"旁门左道",他以为自己把琉璃盏找回拼好,就可以复归原职,不料,一切都是个骗局 。
沙僧出现了:"打架么?好!"
"我们讨厌从来不背行李不洗碗的师弟,这他妈还能叫师弟么?行李呢?又给秃头背?揍他!"
乒乒乒乓乓乓!
透过他人之口,侧面反映了沙僧在团队中无所事事、无精打采的状态 。行李"从来不背",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不做,那他做什么?一直在睡梦中的沙僧,即使被吵醒,说了几句梦话后,又沉迷睡梦中 。不化斋,不挑担,不洗碗,沙僧在团队中是无事闲人 。师徒讨论天地间谁"唯我独尊"问题时,沙僧从睡觉中醒来,说了一句话后,"打个呵欠,又睡去了 。"一直在睡梦中的他,在取经中无聊地依靠睡眠消遣时光,混日子 。
悟空传到底要表达什么 悟空传 小说

文章插图

四、变化原因"《悟空传》就是一部极具后现代性意味的网络文学作品 。"后现代主义要求对经典解构、反讽 。沙僧不再是谦谦君子,变得暴躁易怒、脏话连篇和喜欢打架 。作者在《在路上》(初版序)中写道:"每个人都有一条自己的西游路",《悟空传》打破了神的权威,它对《西游记》中不证自明的神佛绝对权威产生怀疑,对《西游记》中的神权和社会秩序进行解构,王母像泼妇一样,玉帝在悟空面前强装镇定,实则胆战心惊等等,都是对《西游记》的戏谑 。取得真经是上层意识形态为沙僧指定的赎罪道路,但《悟空传》中的沙僧并没有顺从,而是质疑一切"真言",以自己的方式西游,找回琉璃盏碎片和监视取经队伍 。他不再是对师父师兄言听计从的沙师弟,很迷茫,是天庭的"傀儡",没有自我,以天庭的意志为意志,盲目不加分辨,损人以利己 。这是作者对《西游记》"诛心"、"求放心"价值观的"解构",重塑再创造出的新的"寻找本心"的价值观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