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光发展:千亿房企崛起背后的逻辑
----蓝光发展:千亿房企崛起背后的逻辑//----
"multi_version":false
“蜀道难 , 难于上青天” , 这句话是四川地产格局的真实写照 。 楼市调控频频发力 , 除了“渝派”房企 , 其他规模房企对“入川”兴致寥寥 , 而四川本地房企开发底子相对偏弱 , 在全国打响旗号的寥寥无几 , 其中 , 蓝光发展是一个例外 。
\n作为在成都起家的公司 , 蓝光发展在2015年借壳上市后发展迅速 , 其中销售额从2015年184亿 , 涨到2018年的1041亿元 , 3年地产销售翻了4.66倍 , 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67% 。
\n围绕“大本营”成都、滇渝等西南市场 , 蓝光发展又向长三角、京津冀及粤港澳大湾区等核心都市圈扩张 。 当前 , 华东、华中等地区已经成为销售额新的增长点 , 销售占比约半数 。
\n \n\n
尤其不易的是 , 虽然蓝光发展地产销售以1041亿元位列2018年全行业27位(按权益金额排22位) , 但其却在负债上却排在41位 , 远远低于万科、绿地、阳光城等知名大型房企 。 今年前10个月蓝光发展也以720亿元的地产销售 , 位列行业销售23名 。 同时 , 值得注意的是 , 2019年蓝光发展拿地金额254亿元位列31名 。
\n对比之下 , 蓝光发展用更为稳健和坚实的步伐 , 实现了一个“四川房企”的千亿之路 。 同时 , 随着行业的纵深发展 , 2019的蓝光发展既保持着进取之心 , 又保持了不冒进的思路 , 继续着多元化转型之路 。
\n 融资渠道多元:稳是核心 \n资料显示 , 蓝光发展成立于1992年 , 2004年正式进军住宅地产开发业务 。 2008年公司开始向四川其他区域扩张 , 进入高速扩张期 , 扩张路径大致从蓉及渝 , 以西南地区为主 。 2011年开始注重引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 , 2012年开始全国扩张 。
\n在2012年 , 蓝光发展销售额“破百亿” , 当年便立下千亿目标 。 在2015年 , 蓝光发展借壳迪康药业登陆资本市场 , 此后 , 公司发展更为迅速 , 业绩涨势喜人 , 于是有了开头那一幕 , 2015年至2018年 , 蓝光发展房地产销售额复合增长率达到67% , 如果用体育界时髦的词汇表述 , 那真是“太横了” 。
\n去年年底 , 克而瑞发布《2018年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TOP200排行榜》 , 其中 , 蓝光发展首次冲进千亿房企俱乐部 , 名列第27名 , 成为地产界的一匹黑马 。
\n细心的市场人士会发现 , 业绩狂飙的同时 , 蓝光发展负债率却表现平稳 , 2015年至2018年 , 资产负债率分别为80%、81%、80%、82% 。
\n从经营逻辑上 , 负债率的稳定并不仅仅源于业绩的增长 , 还源于企业重视现金流管理 , 严格控制并降低财务杠杆 。
\n2018年 , 蓝光发展融资多元化 , 永续中票、短期融资券、购房尾款ABN、购房尾款ABS、私募债、美元债均有涉及 , 累计新增贷款84.6亿元及2.5亿美元 , 此外还获得了25亿公司债、14亿中票及50亿短期融资券的批文 , 2018年期末融资总额上升到570亿元 。
\n \n\n
当然 , 蓝光发展部分项目引入少数股东后 , 由于地产项目的结转周期一般需要2-3年 , 受在建设期间内期间费用的影响 , 在当期财报中都体现出亏损 。 蓝光发展上市后 , 随着土地市场投资模式的变化 , 逐步加大了合作方的引入 , 从而在年报中 , 少数股东损益与少数股东权益的增加 , 这也会显示一定的滞后性 。 少数股东权益也因此而大涨 , 这既增厚了公司净资产 , 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了公司的净负债率 。
\n11月22日 , 蓝光发展29亿元公司债券又获中国证监会核准通过 。 更值得注意的是 , 2018年蓝光发展整体平均融资成本为7.5% 。 在近两年楼市降温的情况下 , 不少知名房企都在发行利率在10%以上的高息境外债 , 对比之下 , 蓝光发展信用状况在持续获得市场机构认可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