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基地一头大一头小怎么破解 宅子一头大一头小好吗( 八 )


宅基地一头大一头小怎么破解 宅子一头大一头小好吗

文章插图
电影《少年的你》剧照 。
“毒药猫”的反噬:寻找“替罪羊”并不能真正解决困境
新京报:无论是羌族的“毒药猫”传说,还是近代初期欧美猎女巫风潮,都有很强的现实隐喻 。我也想就此谈一谈,我们在2020年那次访谈未竟的一个话题:身份政治 。许多学者认为,身份政治正在成为西方社会政治运动的重要形式,但极端化的“政治正确”挟持了言论自由,甚至演化为“猎巫”式的暴力 。这似乎也体现了社会边缘群体极易从“替罪羊”变为“毒药猫”再变为“替罪羊”的社会现实 。对此,你有哪些看法或观察?
王明珂:这可能要从不同层面来看 。以美国来讲,一方面,主流社会倾向于将建立一种意识形态,即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话语范式 。那么,这也意味着,社会中还有很多其他声音实际上是被压抑的 。如果他们发出某种声音,就会变成“替罪羊” 。譬如他们会被指责为种族主义者、会被指责为大男子主义者,等等 。许多与他们有关的人或公私团体都希望与之切割,这便是所谓取消文化(或切割文化) 。
至于 “黑命攸关”(BLM)和谴责侵害女性自主权的 “我也是”(#MeToo)运动,虽立基于种族与性别身份,但我认为它们的性质不同于一般的身份政治,或不同于福山(Francis Fukuyama)所谓的身份政治 。无论如何,这些当代社会潮流或运动,多少都与网络传播有关;网络让人们各自靠边站,每一边都常与个人的社群身份有关 。
就美国近年来的政治走向,譬如此前的特朗普当选,许多自由派知识分子都觉得难以接受与理解,感慨为什么美国会变成今天这样 。其实,这件事情很好解释;它代表着有一种声音长期被压抑,而当那些声音借助网络传媒爆发出来,它必然冲击当下的政治正确,也被主流话语所攻击 。于是,他们就变成了一种“毒药猫”一样的反噬,也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反噬 。
宅基地一头大一头小怎么破解 宅子一头大一头小好吗

文章插图
至于你提到的——社会边缘群体极易从“替罪羊”变为“毒药猫”再变为“替罪羊”的社会现实,可说是不同层次的“毒药猫” 。在某一个层次里面,你是“替罪羊”,你变成了反抗权威的“毒药猫” 。但在另外一个层次里面,你变成了对别人施以暴力的主流声音,或者说是政治正确 。无论是哪一方对另一方的攻击,网络都让人们觉得自己时时暴露在被攻击的危机中,因此需要投入某纯净、温暖的社群里 。
在我看来,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困境在哪里,而不是找“替罪羊” 。其实找到“替罪羊”,也并没有解决问题 。你面对的还是一种对外在敌人恐惧,然后转化成猜疑内部敌人的现实情境 。而你真正的问题是在别的地方,不是在这里 。
新京报:在第八章“网络村寨”中,你认为,网络的匿名性既可以让各种霸权下的人类生态崩解,也可以被各种霸权利用 。为了消减其对当下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网络实名制是必要的一步 。近期,微博/微信评论显示IP所属地,你如何看待网络实名制的双刃剑?
王明珂:我并不是完全赞成网络实名制,我只是要大家思考匿名性在网络世界产生的一些问题 。
我们还是先从“原初社群”的概念讲起 。原初社群的特色之一就是大家面对面互动,彼此知道各自的身份、角色,以及由此界定的行动规范 。
那么,当我们在人们无法见面互动的大型社会中,我们依旧会建立一些社会规范(social norm) 。这些社会规范,用布尔迪厄的话来讲,可能是众人对于各种人群生活品味的评价,由此造成社会区分(social distinction) 。而这种社会区分,会让一些工人不知不觉地产生一些行为,而在社会评价下难以逃离其被社会边缘化的命运 。又譬如,让一个博士生永远对博导毕恭毕敬,其行为成为社会表征而维系校园学术圈内的权力关系本相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